生育率持續走低,生娃的人越來越少,我還願意生娃的3個理由是…

“母職”真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討好的職業了——累、痛,還有沉甸甸的責任。

難怪願意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

4月27日,北京揭曉2020年戶籍人口出生資料,2020年戶籍人口出生數為100368人,創下十年來新低。

網友評:

“連自己都養不起了,還要養娃?”

為人母,承受的可不只是高房價。職場壓力,生育痛苦,養育勞累。誰曾經還不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寶寶呀。

看著“失去自我”的“前輩們”,未婚女孩紛紛把“不婚不育保平安”掛在嘴邊。

但為人父母,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養孩子可以讓你重生‍

知乎上有人這麼形容為人父母的感受,收穫了4萬+的贊:

“……讓你看到童年時的自己,

看到他的勇敢,他的好奇,他的侷促,他的不安,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也有人說,為人父母是一種“特權”,一種照顧影響一個生命的特權。

熱依紮在最新綜藝《上班啦!媽媽》中,把孩子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我覺得我的人生意義是她創造給我的。”

曾經的她身患嚴重的抑鬱症,2019年,她對大眾坦白:“我死過很多回。”

2020年,慢慢走出抑鬱症,有了“永不倒下”的決心,與孩子的合照配文:“你是我的藥。”

除了積極自救,看心理醫生,去小學教戲劇知識,她的孩子也成了療愈她的良藥。

生孩子,是鬼門關走一趟,是讓人“死”了一回,

養孩子,則可以讓你重生。

你的孩子是來療愈你的‍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療師。”

無論多麼嚴肅的人,在觸碰到“孩子”這個詞時,心都會柔軟起來。

“文壇大佬”王朔,罵起人來不留情面,不管是記者,還是成了腕的,只要他看不慣,就得罵。連張藝謀他都不曾放過。

但是對女兒,他又是另一番面目。

給女兒王咪的《致女兒書》中,他把她形容成“太陽”:

“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一笑,就像太陽出來,屋裡也為之一亮。

不要她“成功”,不要她養,做什麼他都包容:

我將來不要你養。說實在的,

你給我的快樂,早就超出我養你花的這點錢了。你做什麼我都包容你,你在我這裡沒有錯誤,你就是一孩子。

但你要注意,不要侵犯別人利益就是了。”

他還把女兒形容成

鏡子

“你是一面清澈的鏡子,處處照出我的原形……望著你的眼睛,即便你滿臉歡喜,我也感到無所不在的慚愧。”

對外是“憤怒”面具,對女兒,就成了最多情的詩人。

孩子確實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除了照見過去的自己,還照見了我們痛苦的根源。

育兒專家@宋儆 就曾從親子關係中發現了自己了自己的“傷口”。

從小,她可以包容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但讓她奇怪的是,唯獨不能接受孩子發脾氣時打她。

每到這個時候,她的身體就就出現

緊繃,戒備,攻擊的狀態。一個人自省時,

眼前浮現出小時候被媽媽打的場景:

整個成長經歷,我都活在恐懼中,總是恐懼父母會隨時打我罵我。並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而是他們有太多的情緒垃圾發洩在我身上。這些年來,我的神經和肌肉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連睡覺都不能放鬆。

原來,孩子打她時,引發了她小時候被打時的“求存系統”。

幸運的是,她已經長大了。當她發現內在恐懼害怕的“內在小孩”後,就開始鼓勵她,安慰她,讓曾經的害怕與委屈吶喊出來:

小時候的我突然發出呼喊:“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打我?我很害怕,我不敢靠近你。我很想你來愛我,我想你溫柔地抱著我,好好地跟我說,我會聽話。你打我罵我黑著臉,讓我很害怕。”

待發洩出來後,以現在的自己,大人的模樣對自己說:

我對自己說:“你長大了,你是成年人,不用害怕,我會陪著你一起面對,沒有人可以再傷害你,誰也不能!我會保護你!

此後,她發現以後孩子再想動手打他時,不再肌肉緊繃。而是以一種更高,更強大的父母的樣子,去溫柔地制止孩子,與他共情:“我看到你生氣了,難過了,是嗎。”孩子委屈得抱住了她,不再憤怒。

孩子這面“鏡子”,讓我們有了修復自己傷痕的機會,去抱一抱小時候的自己。

這個重新學愛的機會,不是向孩子索愛,不是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沒有實現的願望,而是以親子問題為契機,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以已經大人模樣的自己療愈ta,修復ta。

孩子讓你真正成長‍

許多人在生孩子前,自己都是一個孩子,藉由照顧一個孩子,想給他當一個好榜樣,我們成為了真正的大人。

孫儷曾經在大兒子等等10歲生日時,發表微博說了許多謝謝:

感謝的內容包括:

讓她成為了媽媽、激發了學習的動力、讓自己愛上了旅行、教會了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孩子關心自己的健康、孩子能夠讓她停下腳步感受生命成長的神奇……

太多的謝謝,數也數不清。

我們都想讓孩子茁壯成長,長成龍,長成鳳。因此,我們也以身作則,讓自己藉由自己的成長,來成為ta的榜樣。

結果就是,我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因為孩子,我們有了更多的技能。

為了孩子,努力拼事業,考英語證書,營養師證……,不知不覺中,薪資漲了,我們也成了“千手觀音”,變得更加多面性。

知乎網友@爸爸很棒 在有了孩子之後,考取了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培訓資格證:

“有了孩子,我們都變得超級愛學習起來了。”

因為孩子,我們的性格變了。

有一個媽媽,生活在作風嚴厲的家庭裡,導致她脾氣急躁,說話也很大聲,有了孩子以後,

面對這小糯米糰子,她變得有耐心,輕聲細語起來。

因為孩子,我們變得見多識廣。

沒生孩子之前,房間裡的“一畝三分地”就夠我們生活了,去客廳走兩步,都算是“異地遊”。有了孩子之後,我們“被迫”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

我們關心環境,水質,新的政策影響,只要它對娃會造成一點點壞影響,就立馬行動。

不僅如此,生活狀態也完全改變了。自己性格內向?為了讓孩子度過陽光開朗的童年,帶孩子去近在天邊的公園,去海角天涯,去世界博覽會……

成為了孩子的專屬嚮導,成為了“見多識廣”的自己。

各自獨立,一路同行,合二為一‍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開頭一段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孩子與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一路同行。但也有合二為一的時候:

你守護著ta,豐滿了自己的羽翼,給予ta保護,直到ta能獨自一人上路,遇到ta的同伴,ta的愛人,ta的孩子,

像你一樣,感嘆生命的神奇,成為另一個你。

這時,兩個獨立的個體,又合二為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