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保持密切關係的一項很重要的技巧,是傾聽,而不是建議

有一段時間,我比較苦惱。

因為我眼瞅著大寶的脾氣日漸暴躁,而且和我的交流也日益減少。大寶是一個還不足12歲的小男孩,我的印象中應該是我們的關係很是親密的,可是事實卻偏偏不是如此。

有一天,他眉飛色舞地和我講網路上的一個段子,正好我沒看過那個段子,於是他說得很是盡興,我聽得也格外仔細。

當他講完之後,我又給他補充了一些我之前看過的同類的小段子,大寶也聽得津津有味。

隨後,他伸了個大大的懶腰,對我說:“媽媽,我好像好久沒有這樣講話了。”

我跟著笑:“是的啊,寶貝,這段時間你好像是比較沉默了一些呢!”

大寶想了想,告訴我說:“其實吧,我覺得有時候和您講話,總是還沒有說完,您就一副知道了的樣子,要麼打斷我,要麼敷衍我。所以我就不想說了。”

我仔細回憶了一下,還真有這回事兒。

那段時間老媽正好有事兒去了外地,所以一天天的我是真的很忙,又是接送他們,又是一日三餐,外加買菜打掃,還要輔導功課、檢查作業,整個人就像一個陀螺一般轉啊轉,耐心全無。

所以當大寶在我旁邊給我說學校裡的事情或者開心的事情時,我的確是很敷衍的態度,很多時候是直接打斷他的話;或者很不耐煩,或者直接說明我的意見,而斷然忽略他的想法。

其實,孩子心裡明鏡兒似的,父母的態度,他們都是一清二楚的;這應該也是彰顯“話不投機半句多”吧!

讓父母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的一項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傾聽!

至於家長由心而發的教育本能,以及動輒就站在至高點想要給孩子提供建議或解決問題的方案等等,都可以等孩子講完話之後再說。

因為,孩子需要的,很有可能就是父母能夠聚精會神地聽他把話講完。

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孩子的莫大信任,同時,父母還要透過傾聽,不斷地觀察和分析,孩子行為所傳遞的隱性資訊。

優秀的家長,作為傾聽者,總是能夠及時、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弦外之音。

1、當孩子主動與父母溝通時,父母一定要專心傾聽

成人的世界固然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匆匆忙忙,但是倘若父母對孩子的溝通總是處於隨口應付或者無動於衷,孩子就會漸漸的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心門。

事實上,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是要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律的,倘若錯過了孩子最佳的成長規律時間,以後父母將會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時間來彌補,關鍵可能是補也補不回來。

所以,當孩子主動和父母溝通的時候,父母必須要有很強的自律性,讓自己停下所有的手頭事情,看著孩子的眼睛,專心傾聽。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信任家長。

這時的溝通交流效果遠遠高過父母主動追問孩子發生了什麼。

如果此時此刻父母實在無法放下手邊的事情,不妨認認真真地把原因告訴孩子,並且主動和他們約定好一個時間,然後到了約定時間父母主動和孩子交流,這樣也勝過一味的敷衍孩子。

2、傾聽的過程中,要積極判斷孩子語言背後的小心思。

如果孩子是開心的分享,那麼父母就放鬆心情,和孩子一起快樂起來。

如果孩子是悲傷的傾訴,那麼父母就一定要全神貫注,積極確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立即給予判斷或意見。

等孩子傾訴結束之後,父母經過思考說:“你似乎很擔心和同學的這次衝突”,就勝過家長不假思索的說:“你怎麼就和同學鬧矛盾了呢?”

前者是對孩子感受的判斷,後者是對孩子行為的譴責。

其實,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個宣洩自己情緒的機會,而不是需要父母對自己的行為給出對與錯的判斷。

事實上,給孩子足夠的留白,他們是可以自行解決這些類似的問題。而且,父母給孩子留白的時間,也是給了孩子一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成長、成熟起來。

3、不管孩子說了什麼,父母都要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無論孩子說了什麼,作為父母都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關切之情,努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然後幫助孩子處理好他們認為棘手或者無法處理的事情,而不是先將自己的真實情緒表達出來。

所以,父母要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不管是孩子傾訴的問題讓你感到自己負有責任和後悔(本來我是有能力及時制止這件事的,可是當時我太忙了沒有管);

還是讓你感受到恐懼或絕望(天啊,我家孩子怎麼會遭遇這樣的事情,我可怎麼活啊);

儘可能地控制自己,不要立即釋放自己的任何情緒,而是要溫暖而強大地給孩子在第一時間傳遞來自父母的穩定感和安全感,靜靜地等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討論下一步要怎麼做。

而且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未來無數的迷茫時刻,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力量,這也是他們戰勝自己小情緒的源頭。

要知道,只有父母懂得傾聽,明白傾聽的力量,才能夠和孩子建立很好的情感交流。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強調孩子要聽話,動輒命令、安排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那麼孩子一定是會想要逃離的。

其實,不管是誰,都不願意和一個既不理解自己、又不尊重自己,還完全無視自己內心感受的人溝通交流吧!

成年人是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