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敏感期到來,構音障礙並非獨一發生的問題

啥叫構音障礙?通常來說,構音障礙其實就是學齡前兒童在說話時出現的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的問題。按照發生原因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功能性、運動性和器質性三大類,每個型別的錯誤發音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我國有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中構音障礙的總流行率為

7.4%

,其中功能性構音障礙佔比最多,

約為40%

。構音障礙是兒童發育性問題較為高發的一種,

發生於2-6歲正處於發育敏感期的幼兒身上

按理說,隨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知識的普及,構音障礙應該慢慢消失在時間裡,可實際上它的患病率卻越來越高。其實,這個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脫離不了聯絡。

網際網路及其媒介(手機、電腦、智慧電視等)一方面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卻又讓我們的懶惰之心逐漸發展起來。和數年前手把手育兒不同,現在工作繁忙的家長更習慣於將孩子託付給手機照顧。

此外,家長利用手機所做的事情也有所偏差。不是刷朋友圈、微博,就是看各種短影片App。可是,有孩子或即將有寶寶的家庭不是應該多查查怎樣科學育兒嗎?比如說,孩子在哪個年齡段是語言發育期?幾歲到幾歲是感官敏感期?這些你都說得上來嗎?

敏感期要考慮全面,語言發育關聯甚廣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發育敏感期。大多數人只知道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關鍵的時期,幾乎所有人類需要用到的身體能力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形成的。可是,要讓家長仔細說出個一二三來,卻很少有人能講明白。

從出生開始,某些機能其實已經進入敏感期了,比如說感官。晚至6歲,一些與外界社會相關的發育才逐漸結束。在這六年時間裡,除了語言外,嬰幼兒還要經歷

空間、文字、閱讀、秩序、感官、動作、性別、社會規範

等數十個敏感期。

不要小看這些機能的敏感期,雖然有些和語言相關,有些看似和語言無關的其實也和語言有著莫大的關係。語言是什麼?是人類用於描述具體事物的表徵符號,本身就和自然、社會脫離不開聯絡。可以說人體的絕大多數機能都是服務於社交的,畢竟人類是群居生物。

舉個例子來說,精細動作是由小肌肉控制的,精細能力不足的孩子在語言上多半有些不足,而小肌肉的發育高峰期是1。5-3歲,正好處於語言敏感期之中。發音過程是和精細動作息息相關的,構音障礙的產生其實就是構音器官肌群無力或者唇齒喉舌位置錯誤導致的。

另外,孩子患有構音障礙後,在年齡稍長心理相對發育成熟時也會讓孩子過於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甚至非常敏感,這在構音障礙和口吃患兒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所以,語言和身體機能的發育是分不開的。語言能力欠缺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也會讓寶寶變得更加冷漠、有警惕心,進而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和群體,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

除了語言矯正,還有家庭訓練

當孩子的構音障礙比較嚴重時,不少家長選擇語言矯正的幫助。顧名思義,語言矯正就是透過科學合理的矯正方法幫助患兒恢復語言健康的手段,是目前唯一一種有極佳效果的語言障礙矯正方法。

但是,爸爸媽媽把孩子送到語言機構上課後,並不等於萬事大吉了。光靠單純的矯正課程並不足以完全解決孩子發音不準的問題,還需要結合必要的家庭訓練和可選擇的物理或藥物治療。

物理或藥物治療只針對有生理異常的孩子而言的,而家庭訓練是所有種類的語言障礙矯正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語言矯正課程雖然有效,但也有其固有的弊端,比如說時間上的死板、缺少場景實物化訓練。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語言矯正師在有限的時間裡會將正確的發音規則教給孩子,並進行初步強化記憶。但要完全將發音方法變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則需要父母在平時監督孩子完成發音訓練。

大多數構音障礙屬於功能性構音障礙,是單純的發音方法錯誤,要把已經成為孩子發音準則的錯誤發音習慣糾正過來,是比較麻煩的事情。所以,更需要父母在平時多花一些時間督促孩子訓練發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