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表現出害怕時,家長的鼓勵,能夠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全文共1715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你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看著大一點的昆蟲或者軟體動物,或者看見不熟悉的人時。孩子就會不自覺地縮到爸媽的身後,或者叫著媽媽。告訴她:“媽媽你去,我不敢去”。於是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別怕”,然後就推著孩子去做孩子不敢或者不想做的事情。那麼媽媽們的做法到底正確嗎?

顯然是有問題的,首先對於孩子來說,為什麼會對這些現象感到恐懼呢?因為沒有見過這些事情,對這些事情不熟悉。而對於大人來說,她們看到的事情很多,見多識廣,所以會認為孩子做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爸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是:“孩子還小,知道的知識面可能沒有父母具體,對於第一次見到的、陌生的事物是她們肯定會感覺到很害怕”。“閨蜜”的兒子5歲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發現了一個問題,她家孩子很膽小,從來不敢上臺講話,也不敢招呼別人。每次讓孩子去給別人打招呼時,她都會表示拒絕,或者打招呼就會緊張。第一次發現這種問題時,著急的不得了,生怕孩子以後內向,趕快來找我幫忙。

其實,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的事物時,緊張是很正常的。這是人的本能,當父母發現孩子很膽小,害羞的一面時,首先彆強迫她必須去面對陌生的景象,當然也別隻是對孩子說“別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恐懼呢

1、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援,是她們克服恐懼的關鍵

大多數孩子為什麼在面對陌生的事物會感到恐懼,或者只能說“我不敢”呢?其實是因為在孩子出生後的這幾年當中,安全感的建立還不充分,由於教育方式的不恰當,很多父母可能並沒有及時的給孩子鼓勵和支援,這就造成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就會感覺爸媽會離開她們,所以才會沒有勇氣去面對陌生的事物。發現了孩子具有“害怕”的情緒出現的時候,其實就在告訴我們。

這是另外一個機會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在這個時候,多給孩子鼓勵和支援的話,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會離開他,隨時隨地都在她的身旁,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孩子變勇敢了很多。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你會理解孩子很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的確,“共情”是孩子很多父母之間交流很重要的紐帶,當你聽到孩子對你說:“我不敢一個人睡覺”或者看著“孩子躲在你的身後,不敢面對陌生人時”彆著急,其實你應該試著去了解你的孩子。

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恐懼,為什麼不敢跟別人打招呼,到底是安全感的缺失,還是自信心的不足,還是自身的膽子就小。瞭解了背後的原因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勇敢大方。

3、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孩子會變得勇敢

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丟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有的孩子一年到頭都沒有見過爸爸媽媽幾次,最終這種思念爸媽的情感就變成了心理落差了,最終孩子也就變得膽小害怕了。

做好這三點,孩子會變得勇敢堅強。

1、循序漸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孩子會害怕,往往是因為她不熟悉,或者對這件事情感到恐懼。這時候,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很多人就會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孩子樹立自信心呢?用游泳舉個例子。

很多孩子都很怕水,但是很多家長就會認為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不能很快學會游泳。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責罵孩子,更多的應該選擇讓孩子先學著接受水,然後給她定個小目標,逐漸的也就有了勇氣和毅力去挑戰下一個目標了。

2、陪著孩子進步

很多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所以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最佳時間。當有時間陪孩子時,卻發現孩子已經偏離自己預想的樣子,於是就開始強行糾正孩子的錯誤,可是這樣的方法是錯誤的。

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也需要自己空間去成長。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因為自己的忙碌和自己疏遠甚至已經有一些膽小時。

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是放下手中的事情,陪著孩子逐漸去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也可以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小編寄語:

當孩子對你說第一句:“我不敢”時,父母就應該重視了,第一步就應該做好原因總結。總結孩子為什麼會不敢,膽小;

找到原因之後,迅速對症下藥,用循序漸進和陪著孩子進步的方式伴著他長大。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還能幫助我們的孩子變得自信又勇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