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結巴巴、自卑怯懦,口吃的孩子為何會經歷這些?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是一種語言障礙,表現為言語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一般來說,口吃在兒童和成人群體當中都有可能出現,因此口吃問題已經成為大眾比較熟悉的一個語言問題。

從口吃的歷史來看,它的存在時間並不比人類的歷史短,甚至在某些哺乳動物身上,也會發現部分發音卡頓的特徵。由此可見,口吃對人類的影響不容小覷。專業資料顯示,

學齡前兒童的發生率為3%-5%,其中在5歲前不能自行消失的就佔到總數的20%左右。

先看發音,再看口吃

0-4

歲是兒童語言發育的主要階段

,在18個月之後,兒童的發音便會逐漸朝著一個穩定且清楚的階段轉變。兩歲之後,他的發音表達會變得更清晰,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會有一個大的提升,比如此時他們會模仿父母說話,用一些常見的字詞用以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這個階段,父母一方面高興於孩子語言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方面開始操心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於是忽略了關注孩子語言中的變化到底是好是壞。從近些年的資料來看,兒童口吃主要出現於兩歲之後的這個階段,並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徹底成為影響兒童心理和語言的大問題。

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有些說話口吃的孩子其實未必口吃,他們也有可能是假性口吃,但長時間的忽視,導致假性口吃沒有得到改變,於是假性口吃最終變成了真性口吃。此時孩子的父母還在關注著孩子身體、智力的變化,絲毫不知道一個語言問題已經在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

假性口吃和真性口吃有什麼不同?

語言學研究發現,

在1-5歲兒童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有一個語言不流暢的階段。

而幾乎所有人,都有可能出現口吃,只是口吃的發生率在每個人的身上表現不同,有的人更容易受到語言障礙的影響,因此口吃發生的機率也就越高。

在語言發展期間,

兒童的內部語言和思維邏輯發展比較迅速,比如4歲之前兒童已經具備了50%以上的智力。

但此時孩子的外部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音表達卻發展得比較緩慢,二者之間進度的不匹配就會導致孩子的語言表達出現不同程度的重複、卡頓等口吃現象。

但這個時期孩子語言卡頓、不流暢屬於比較正常的現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假性口吃”,大部分孩子過一段時間都會慢慢消失,不再影響正常的表達。

可如果這種錯誤的發音方式在之後的時間裡面形成語言習慣,年輕的父母可不能坐以待斃。很多語言專家警告:如果孩子在度過這個階段後仍然沒有改變說話卡頓、不流暢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意識到不對勁:“假性口吃”應該是變成“真性口吃”了。

兒童口吃發生率大概在5%左右,看起來是不高,可一旦將這個數字放到每年的新生兒資料當中,父母們可不能視作平常。

口吃會讓孩子經歷哪些?

性格的逐漸極端化

以我們機構的資料和經驗來看,大部分口吃兒童會面臨兩種不同的性格變化:第一種便是極度的暴躁,父母、矯正師只要有一個地方讓他們不滿意,那他們就會暴跳如雷,用盡全身力氣去嘶吼;第二種便是極度的自卑,別說帶著孩子出門與其他人交流,就是和別人正常的對視、打個招呼都做不到。

心理狀態的悲觀與消極

隨著口吃兒童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們對口吃的理解往往會傾向於較為負面的認識,比如恐懼口吃、擔心口吃,甚至會因此變得自卑怯懦、抑鬱羞怯。而這種心理情緒的負面堆積,會隨著孩子進入學校而徹底爆發,最後留給家長的就是“高高興興上學,哭哭啼啼回家,而後再也不想去學校”的場景。

敏感且自我的口吃兒童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聚光燈效應”,指的就是個人會因為過於敏感而感覺周圍人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於是導致很多連鎖反應的發生。對口吃兒童而言,他們的心態正好如此,甚至還要劇烈。但同時,敏感的過激反應又讓他們過於自我,絲毫不肯接受別人的示好與建議。

從口吃的第一次被記載到現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在這幾千年裡,關於的口吃的研究不斷深入,到了如今,口吃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被矯正,口吃兒童的語言變得和正常兒童相差無幾。但最關鍵的,是去哪裡矯正。

最近我們機構的南京中心馬上要開了,已經有不少家長前來諮詢,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來諮詢口吃問題的,畢竟全國口吃兒童也在數百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