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三種行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父母要注意

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活潑開朗、自信堅定?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在人群中卻變得越來越膽怯、遇事也總是退縮,跟自信差得太遠了。

父母當然不願意看到孩子變得自卑,因為自卑心理是培養孩子勇氣和能力的障礙。會讓孩子做什麼事都缺乏信心,不容易獲得成功。

就如教育家蒙特梭利說:

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那麼,孩子的自卑感是什麼造成?

心理學上有一個“鏡中我效應”,

即我們只能透過鏡子發現自己的長相,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也需要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就來自於他人的看法和行為,透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如果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比較負面,我們就很難悅納自己,容易自卑,缺乏主見。

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親近的人,孩子的“鏡子”就主要來自於父母的看法和行為。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是貶抑性評價或否定,讓孩子的的自尊心到損傷,這在無形之中就給孩子一種極為負面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我不行”,從而產生自卑感。

當孩子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籤後,就會導致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每次遇到相似境況,或其他挑戰,都會先入為主地否定自己,懼怕嘗試,最後讓自己的人生難以獲得成功。

那麼,父母的哪些行為會造成孩子自卑呢?

行為1、不顧及孩子面子,當眾揭孩子的短。

俗話說:“金錢如糞土,面子值千金。”。面子問題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好面子,沒有人喜歡被當眾批評或被當眾指出缺點和過,它不僅存在於成人世界,孩子們也會因此而苦惱。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面子問題常常被父母忽略,很多父母不懂得顧全孩子面子。經常聽他們說:“一個小孩子,什麼面子不面子的?”甚至一些父母會當眾數落、責罵、懲罰孩子。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心,也好面子。父母這些做法,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句傳統說法:當面教子,背地教妻,父母認為當眾懲罰孩子,可以讓孩子記住教訓,這樣教育效果最好。的確,孩子會牢記在心,不過記在心裡的可能不是父母的教誨,而是對父母的怨恨、敵對和不滿的情緒。

英國的教育專家約翰·洛克曾說過:

“不要去宣揚孩子的過錯,則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愈加重視,因而會更加小心地去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佈孩子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孩子就會失望,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深受打擊,一旦孩子認為無法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時,便會開始墮落。”

實際情況正如洛克所言,如果一個孩子被父母當眾揭短,觸動到心靈上的“傷疤”,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外人面前顏面盡失,那他很可能從此抬不起頭,由此產生自卑心理,走不出父母對自己的描述和定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尊重被教育的物件,是教育的實質和精華。”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心態和教育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著教育結果,所以,當父母的不要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認為孩子不需要面子,就在眾人面前讓他的缺點一覽無餘。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是易碎的器皿,被打碎了就不容易復原。

因此,父母管教孩子時,顧及孩子的面子,不當眾批評孩子、懲罰孩子,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

行為2、只看到孩子的缺點,並習慣放大缺點。

在一場演講會上,主持人拿出一張帶有黑點的白紙,問下面的觀眾們:“你們看見了什麼?”很多觀眾回答到:“一個黑點。”聽到這個答案,主持人沮喪地搖搖頭說:“我手裡拿著這麼大的一張白紙,你們視而不見,卻只盯住這個黑點。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就只批評孩子英語為什麼沒考好,而看不到孩子的語文進步了。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而父母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放大了孩子的缺點,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長期生活在缺乏肯定和成就感的環境中。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自信心不足,甚至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兒童情緒心理學》上說:

孩子產生自卑的根源多半來自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一味地打擊孩子,孩子很容易產生悲觀、自卑的情緒。”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孩子多些肯定或鼓勵,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行為3、經常打罵、吼叫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有權對孩子進行教育,並且信奉“不打不成才”,當父母對孩子的表現或行為不滿意時,就對孩子吼叫或者打罵。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除了讓孩子的身體疼痛,還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損,自我價值低,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

成長階段遭受過經常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佔79。25%。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是難免的,對於孩子的錯誤,耐心教導是上策,不要動不動就打罵孩子,讓孩子變得自卑。

父母的無意或有意的行為,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孩子的人生之路很長,孩子如果一直有“自卑”心理,對他將來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當他面對困難挫折或新挑戰時,自卑心理讓他裹足不前,阻礙他向前的腳步,從而讓孩子的人生難以取得成功。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當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要及時消除,增強孩子的自信。

盧勤說:

主宰命運的是勇氣,是自信,而這種勇氣和自信需要父母的激勵。

父母的肯定、尊重、支援、稱讚,是消除自卑、增強自信的最有效的辦法。

父母的肯定、尊重、支援、稱讚,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學會賞識自己、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我能行”,從而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是從一出生開始就會做出偉大的事情,得要父母肯定孩子的行為,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給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

愛迪生髮明瞭電燈,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誠如大家所知,電燈的發明並非在一夕之間完成,中間有無數的阻礙,如果愛迪生沒有自信,就無法克服這些困難。

從小時候開始,愛迪生的母親就透過肯定、尊重、支援與稱讚來培養他的自信,而這自信成了他戰勝困難的力量。

愛迪生小學二年級時就被勸退學了。儘管如此,他的母親沒有責罵、打擊愛迪生,而是對他說:“你只是和他們有點不一樣,和媽媽一起在家學習吧!”

“讓每一個兒童能夠抬起頭來做人。”這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名原則。

身為父母,都不願意看到孩子有自卑心理,但孩子的自卑感的產生,主要來自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當眾批評孩子”、不要“放大孩子的缺點、”、不要“吼叫、打罵孩子”,給予孩子肯定、尊重、支援與稱讚,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自信滿滿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