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書評:活在回憶中

斯蒂凡·茨威格在寫完這本書之後的第四年裡,同妻子一道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匆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我隱隱感覺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自殺”的念頭就已經浮現在作者的腦海中。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自傳性質的書,作者自述從中學起一直到二戰期間攜家人流亡的近四十年的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那個古老輝煌的歐洲撕碎了,再拼裝起來的樣貌與昔日相比可謂千差萬別。我想這種巨大的落差感,不僅僅對茨威格而是對所有與他同時代生長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他們看到歐洲繁榮興盛的一面,又被迫體會到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生活,面對這樣的境況,聽著曾經安靜祥和的村莊城市一個個接連落入戰火的摧殘,痛苦絕望已成必然。

《昨日的世界》書評:活在回憶中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讀《昨日的世界》這本書的時候自動將它分為前後兩部分。在前面的章節中,作者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他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族中,中學起便瘋狂地愛上文學和寫作,他和他的同學們不滿於學校死板無趣的教學方式,自發開始文學創作上的比拼。在中學的幾年裡,茨威格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登上雜誌報刊,競賽式的閱讀也讓他看到現實生活的不同側面,文學以其獨有的方式為這個孩子構建一個可供棲身的烏托邦,也暗中鋪設他的人生道路。

《昨日的世界》書評:活在回憶中

在那之後,茨威格選定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但他並沒有將事件用於坐在教室裡認認真真聽課,而是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風景。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穫比書本上學到的多得多的知識;在無數次交談中,思想、觀念的碰撞讓茨威格看到更曠闊的世界。沉迷於書本文字的青年時光很快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的轟轟炮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看著炮彈炸燬城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從貨架上消失,飢餓的人們奄奄一息地走在大街上。眼前的景象和記憶裡的故鄉相差甚遠,奧匈帝國已經不見蹤影,剩下的只有地圖上那個小小的奧地利。

《昨日的世界》書評:活在回憶中

總結

十年後的戰爭使得作者陷入真正的絕望,那種束手無策只能乖乖聽任歷史擺佈的滋味是茨威格從未體會到的。人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尊嚴,這些龐大命題漸漸不再被人提及。戰爭之下,人們正在以最卑微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各自的生活,“如何活著”已經難以回答,他們能追問的只有“能否活著”。這樣的社會變遷對一個敏感的作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成河的鮮血、如山的屍體上看到未來的希望是困難的,在聽聞或目睹殘酷的暴行後依然對人保持信任是幾乎不可能的。死亡,自願地走向死亡,這是唯一的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