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孩子一般見識,娃的腦子還沒長好呢

廈門有位小朋友,跟媽媽外出時,一言不合就躺地上撒潑哭鬧,她成功地用嘹亮的嚎叫聲吸引了不少看客。為了把自己的情緒發揮得更飽滿一點,

這娃還不忘手腳並用地在地板上來回滾動。

本以為娃的“即興演出”會殺得媽媽一個措手不及,但旁邊的媽媽,卻不慌不忙地

掏出手機,找個舒適的姿勢站好,淡定地瀏覽起網頁來。

這可真是詮釋了那句歌詞:“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卻視而不見~

看到這一幕,網友們倒是心疼起孩子來:“可長點心吧,這都是爸媽玩剩下的。”

說起帶娃,老母親們可真有一把辛酸淚,誰還沒有被娃虐個千萬遍?

即便做好了萬全的心理準備,可一天下來,總能在孩子的各種鬧騰面前節節敗退,最後潰不成軍。

孩子把撒潑打滾,可以說做到了全國統一。

再溫柔的媽媽,也有咬牙切齒地想給娃來一巴掌的衝動......

一:家有同款娃

跟布布說了N遍“不要光著腳踩在地板上”,但就在你分神的一剎那,她悄沒聲息地脫掉鞋子,一隻,兩隻。偷偷瞄你一眼,然後再躡手躡腳扯掉襪子,一隻,兩隻。

“敵不動,我動”

。一隻腳先踩在地板上,試探性地打量一下我們的反應,然後再伸另一隻腳。一步、兩步,接著

撒丫子滿屋子跑

被發現後強制給她穿鞋,她一邊蹬腳一邊大叫:

不要襪子;

不要鞋子;

不要媽媽;

不要爸爸……

她樂此不疲地跟我們玩這個遊戲,直到有一天,她終於打起了噴嚏。

我和寶爸才驚覺:“該管管她了。”

我迅速找出幾本關於0-6歲孩子心理類的書來:

《捕捉兒童敏感期》、《童年的秘密》、《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從中搜尋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

小樣,還怕治不了你。

二:孩子天生好奇

我們在與小傢伙們打交道時,常懷有一個信念:

我們“不要”孩子做某事,他就得聽我的不去做。

我不允許布布光腳踩地板,以為只要多說幾遍,她就能“聽話”。但實際上,她的本心,會戰勝我的命令。

這個本心,就是她的好奇心:

為什麼穿鞋能踩,光著腳就不行?

踩在地板上會是什麼感覺?

光腳踩會發生什麼?

孩子是一種天性好奇的生物

,這個世界所有未曾經歷過的事情,都能引起他強烈的好奇心。並且這種本能,

會驅使他忽略父母的警告而自顧採取行動。

但我們不允許孩子做危險的事,肯定是出於好意,可道理講了無數遍,為什麼他們就是不聽呢?

三:孩子大腦還沒發育完全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裡盛滿水,然後問一個3歲孩子,哪杯水多。孩子看了看,說同樣多。接著,研究人員又當著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入一個短粗的杯中,另一杯水倒入一個又高又細的杯裡,再次問孩子哪個多。

看著兩杯深淺不一的水,孩子想了想,指著高細的那杯子個說,這個多。

皮亞傑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孩子理解事情的能力,與我們思考的方式不一樣。

腦科學也證實:人的大腦,要在25歲左右才能真正發育完全。

10歲的侄女跟我關係很好,總愛粘著我。每次布布看到侄女抱我,她就會一本正經地朝侄女生氣:“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不給你!”侄女經常被氣到,每次都會不甘示弱地回嘴:“你的媽媽怎麼了?你的媽媽就不讓抱了嗎?”

兩人針鋒相對,時常升級到要動手。我只得無奈勸說侄女:

“布布才2歲,她腦子都沒長全呢,你跟她計較什麼?”

嬰幼兒期的孩子,他們缺乏邏輯思考能力,自然不能像我們那樣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又因為大腦發育不全,不能很好地控制行為,所以他們更容易

“活在當下”:想要什麼、想吃什麼、想做什麼,立馬就行動。

尤其是2-3歲的孩子,正是發展自我、形成個性的時候,他急需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未知。

如果我們不斷地說“不能”、“不行”、“不準”,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些話語的意義,

他會因為好奇和發展個性的需要,不斷反抗。

甚至出現第一個“叛逆期”,也就是我們說的“可怕的2歲”。

如果2歲時期不能順利渡過,

那麼這顆“叛逆”的種子,就會在孩子的個性裡生根發芽。

到了6歲以後,他可能願意配合你的次數越來越少,而拒絕你的次數越來越多。到了青春期,你就會發現:“孩子大了,管不住了。”

四:贏得合作

當然,不能因為孩子腦子“沒長好”,就任由他胡鬧。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娃,如果他的要求確實不合理,那麼,媽媽可以怎麼做,才能抓住教養機會,讓娃愉快地合作呢?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一書中,作者在提到與孩子產生分歧時,父母可以試著這樣解決:

✔說出你想要的。

帶娃外出時,遇到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或零食是不可避免的,與其一直跟娃說“不能碰、不能買”,

不如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行為,然後告訴他

比如向孩子解釋清楚,外出會遇到很多好玩的、好看的東西,

我們可以看,但不能亂摸亂碰,因為可能會將它們弄壞。

讓孩子帶上心愛的玩具一起外出

,這樣,可以分散一部分注意力。

如果實在遇到孩子特別想要的,又在父母可承受範圍內,

那麼允許他擁有

但必須保證父母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否則,就只能終止外出計劃,立即回家。

還有一個

保守的

方法就是,如果預測到了孩子必定會哭鬧,

那麼幹脆帶娃去一些不會引起大型哭鬧的地方

。比如簡單地踏青、公園散步等。

✔適當地說“是”。

就像布布喜歡光腳踩地板,我思考一番後,覺得她可能是熱,才想要脫掉鞋襪。

與其直截了當地拒絕,不如換個思路。

我把家裡的地板墊拿出來清洗乾淨,鋪在她常活動的區域。這樣,她既能光腳,也可以放心地玩。

早晚涼快的時候,我就給她換上薄一點的鞋襪,既不會讓她感覺熱,又免著涼。

布穀媽媽說: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

“數一數,一天中你對孩子說了多少次‘不’?”

當你留心觀察時,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與孩子那麼多“雞飛狗跳”的日常,大多是因為“不”引起的。我們帶娃時,與其不斷地拒絕,不如換一種思路,做聰明父母,贏得孩子合作。

作者簡介

:布穀媽媽,100萬+爆文創作者。關注孩子心理成長,科學育兒。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的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