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自主意識然後上課認真聽講,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寫作業,每次看電視玩平板電視不超過半小時,第二天早上按時起床洗漱吃早飯,天底下真的有這樣有自主意識的好孩子嗎?這個自主意識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形成的呢?「人家的孩子」究竟如何教育?

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每天,我們都在以一種有目的的方式與外界進行互動:想吃什麼,就選餐廳、食堂、外賣或冰箱,最後就是填飽肚子;想從家出發去學校或單位,就開車、打車、公共汽車、騎車或步行,最後就到目的地;想在學校有所收穫,就好好學習用功,最後才是理想的結果。面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我們都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制定行為計劃的,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制定適合目前環境的行為來實現這些目標。然而,在所有這些複雜的、高層次的目標引導行為背後,最重要的是認知控制。

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認識控制,又稱實現功能,是指我們能夠運用自己的感知經驗、知識和目的,對各種可能的思想和行為做出選擇的過程。這就是說,鄰家兒童之所以自覺,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控制能力較強,對自己的思想有較強的執行力,能夠抵制一些外界的誘惑。最早的認知控制研究始於

2008

年,當時弗裡德曼招募了

158

對同卵和

133

對異卵的

16

歲左右的雙子。研究表明,執行力可能是最受遺傳影響的心理過程之一,甚至比智商還高。另外,他們還分別測量了三種執行功能的特定因素: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結果表明,各組分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各組分間存在獨立的遺傳因素,且各組分間的任務切換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抑制控制作用較強。

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第一,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小學時期兒童青少年的大腦和認知控制能力還處於迅速發展階段,難以完全實現自主意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認知控制能力逐漸成熟,從而變得自覺,就像小朋友對細菌病毒的免疫力較弱一樣,兒童青少年在這個過程中,對電子產品、網路遊戲、不良嗜好等誘惑免疫力也較弱,需要父母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其次,從基因角度來說,雖然先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體自身認知控制能力,但另一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的價值觀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髮育仍具有重要意義,父母不僅僅是孩子先天的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是否成長和學習。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許多情況下,說給孩子聽確實不如做給孩子看。其三,從心理健康角度來看,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和心理發展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注。不僅要關注孩子們的身高體重,還要關注孩子們的大腦和精神健康。好的睡眠、健康的飲食、科學的用腦習慣、和諧的親子關係、無私的積極關懷,都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