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之後,語文成了學生的拉分項?“全面提升”很重要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經歷了數千年的變化,朝代的更迭交替,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社會。

從古至今,我國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學生們作為國家的棟樑,也在不斷的學習歷史,學習古代偉人的偉大壯舉。

在歲月的長河裡,古代的文化不斷的被更新,就像是文字,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後來的象形文字,演變到繁體字,又到如今的簡體字,經歷了數千年的變化。

而語言也從最開始得文言文變成了如今的“大白話”,這都是代代相傳的結果,足以讓我們見識到前輩們的偉大。

而孩子作為我們國家的棟樑,作為祖國的未來,應該瞭解我國的變化,所以,從上學的時候起,就需要學習。

從最開始的發音到寫字,再到認字,學生們都要一點點掌握,也是他們上學之後需要學習的最基礎的“本領”。

語文作為學生們的主科目之一,對於學生們來說至關重要,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接觸語文和數學,這都是學生們需要學習的重點。

而在小學階段,學生們幾乎都會經歷一個“三年級滑坡”階段,這是很常見的一個階段,但也是最讓家長和老師們頭疼的一個階段。

在此期間,有部分學生會出現成績“大跳水”的情況,學習成績可以從最開始的90分、滿分變成70分、80分的情況。

這也讓家長們覺得很費解,在小學的時候,學生們需要學習的科目並不是很多,三年級以前主科目只有語文和數學。

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才會增加英語和科學,難道是英語和科學佔了學生們的精力嗎?

也有家長覺得,語文是我們的基礎科目,無論什麼時候都離不開語文,只要努努力,在語文上用一些精力就能把成績追趕上來。

但是,當學生們真的把精力用在學習上的時候,才會發現,無論怎樣做,語文成績就是上不去,充滿了無力感。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知識量增加,跨度變大

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基本上學習的都是基礎的東西,拼音、漢字、詞語、四字成語之類的知識,知識點比較單一,學生們掌握比較容易。

但到了三年級之後,學生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開始成倍增長,修辭手法、排比句、古詩等等,這些讓學生們很難適應,和以前學習的知識相差太多,成績自然就下來了。

一、二年級的基礎不牢固

學生們的學習就像是打地基一樣,老師講的都是很基礎的東西,但有的學生在老師講課的時候聽不懂,然後就會出現偷懶的情況。

而基礎知識都不牢固,再學習的時候就很難理解到位,再加上需要學習的東西不斷的增加,以前不懂的變得更不懂,成績下滑也是很自然的情況。

不好學,遇到難題自己就自暴自棄

其實,這是父母表明態度的最重要的時期,當學生的成績開始下滑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會意識到自己開始慢慢變得吃力,而自己努力之後又沒有進展,心裡也是著急的。

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只對成績說教,而不是正確的幫助他們,那就很容易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放棄的想法,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

那麼,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從頭開始,夯實基礎

既然學生們的“地基”不穩,那就趁著大樓還沒有蓋起的時候重新整理,減少學生玩遊戲的時間,從二年的時候開始慢慢幫助孩子學習。

因為一年級的時候都是拼音、漢字之類的,學生們已經掌握,最好針對“寫字表”、“詞語表”聯絡,每天晚上聽寫、默寫,加深記憶力,也要加深錯題。

鍛鍊閱讀理解

在三年級之後,學生們就要逐漸接觸古詩或者是一些散文了,而這個時候,就是鍛鍊他們閱讀理解能力最好的時期。

因為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對原文不僅僅是默寫、默讀,很多學生看原本就是囫圇吞棗,並不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對每一篇原本都針對性的聯絡,幫助學生總結詞義、引導他們總結中心思想,總結文中精彩的地方,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

看完這篇文章,你家的孩子是否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