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文丨孩童教育

首先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窩同時下生的小鼠分別放在不同的環境中飼養。一種環境內容豐富、寬敞,活動區域大,另一種環境單調、狹窄,活動區域小。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在餵養的食物、方法等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後,解剖分養的幼鼠的

大腦

,發現它們的發育狀況有所不同。

前者的大腦較發達,後者的大腦不夠發達。由此啟示我們,嬰幼兒的活動量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有的國家開始採用一種新技術——水中育嬰法,就是在

嬰兒

出生後能坐起來的時候,把他經常放在適度的溫水裡坐浴,讓他四肢經常在水裡活動、浮游。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久而久之,他就會逐漸熟悉、適應水性,並且非常願意在水中戲水、嬉鬧。實際上等於發育成具備“水陸兩棲”的生活習性的特殊本領。

這樣養育的嬰幼兒,在體力、智力上超過了躺在床上長大的嬰幼兒。雖然,我們不一定都照此辦理,但此法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阿杰指出:智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主體積極與環境接觸中獲得的。兒童智力起源於動作,而非起源於言語,動作智力是言語智力發展的基礎。

適當地加強運動,有益於嬰幼兒的身心健康,也有助於挖掘嬰幼兒心理發展的潛力。因此,孩子的父母從嬰兒出生起,就要注意給他運動的機會。不要用帶子捆綁他,最好讓他的手腳能自由活動。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當嬰兒能翻身、爬行的時候,不必對他限制。爬能鍛你兩臂支撐力,擴充套件胸腔,有益於心肺發育,特別是由於爬行時,頸部轉動,頭部向後抬舉,更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當嬰兒有爬行要求時,父母要儘量滿足他,充分的爬行比起提前走路更有意義。訓練手的動作相當重要,手在學會拇指和其餘四指對立的抓握動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的協調運動,這就發展了嬰兒的知覺與思維。

可以在嬰兒面前擺放或吊掛一些小玩具,誘導孩子試著用手去抓取和爬行。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在通常情況下,一歲半以前的嬰兒走不穩,肌肉不夠有力,需要大人攙扶。兩歲嬰兒已能掌握行走技巧,步子也穩了,並逐漸學會跑、跳、攀登小階梯、越過小障礙。這時,父母應當訓練孩子學鑽、蹲、投擲、做體操。

三歲幼兒的動作,已發展到進行最初的、有目的的活動階段,心理學家稱這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萌芽”,這在心理發展上有重要意義。這時期幼兒的手可以準確地玩弄和運用物體。

最後初步掌握了一些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透過使用物體而認識物體,瞭解周圍事物,刺激腦力發展。

嬰幼兒的活動量, 與大腦的成長髮育緊密相關, 要給孩子運動的機會

點選載入圖片

三歲幼兒開始會做“最原始的遊戲”,如看媽媽怎樣喂自己吃東西,就學著喂玩具娃娃吃東西模仿醫生給自己看病,也拿一根線當聽診器給小動物診病;會用蠟筆或鉛筆畫圓圈、直線、橫線,做“最原始的學習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自我服務以外,也會模仿成人用小鏟子剷土種花、用小錘敲打板凳,做“最原始的勞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