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貝爾曾呼2歲女兒巴掌,育兒觀被稱讚,這種養育方式你贊同嗎?

包貝爾曾在採訪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

有次大家去動物園玩,等到要回去時,2歲的女兒餃子耍性子不肯回。阿姨便上前想抱走她,沒想餃子一巴掌就直接呼阿姨臉上了。

旁邊的包貝爾見狀,想也沒想,反手便也給了餃子一巴掌。

包貝爾問餃子:“你做錯了,爸爸打你對嗎?”餃子說不對。包貝爾繼續問:“那你打阿姨對嗎?”

教孩子平等看待每一個人,包貝爾的育兒經被很多網友稱讚,說他三觀正。

首先布穀媽得肯定,包貝爾的想法是好的,他想教會孩子,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能打人。

但我也不贊同的一點是:我們打孩子,就能教會他不打別人了嗎?

一:1-3歲的成長危機

有道語文填空題:“媽媽的 光,伴隨我長大。”也許你會說是媽媽那慈愛的目光。但有個孩子寫的是:

“媽媽的耳光,伴隨我長大。”

很多網友評論,沒毛病。父母懲罰孩子,再正常不過。就像前文說的,包貝爾為懲罰餃子,也是給了一巴掌。

只是“我打你,是為了讓你不打別人”,這樣的育兒理念,對嗎?

布穀媽認為,不對。

一個2-3歲的孩子,他的大腦思考能力有限,

還不能完全理解因果關係

(我捱打是因為我打了別人)。如果因為做錯事,就受到懲罰,那麼他:

既沒有學會有益的技能

——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也不能理解事情之間的聯絡

——為什麼我這樣做可以,那樣做卻要捱打?

同時,還產生了羞愧感-

——-父母很生氣,因為我是個壞孩子。

研究表明:羞愧感,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最“毒”的情感反應之一。

它會讓人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心理學家認為,這正是一個1-3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真正危機。

二:自主感影響一生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孩子在2歲開始,就會形成一種影響我們一生的感覺:自主感。

自主感是什麼?

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意願、想法和決定是什麼的一種感覺。

一個擁有自主的人,他會知道自己的

目標是什麼、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想去做什麼

。而不是隻會隨波逐流,或者任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一個擁有自主的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都不會輕易迷茫

1-3歲的孩子,正處於探索自主,也就是什麼都想嘗試的階段。

他們會吃紙、吃唇膏,把手伸進插板孔洞裡。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做了“不正確”的事而打他,那麼,孩子就會形成懷疑感和羞愧感。

這些感覺,不僅會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揮之不去,還會影響孩子自主感的形成。

在整個童年時代,孩子都會追求自主感。因為有自主,孩子才會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自主,是一個孩子茁壯成長的基礎。

三:自主與安全需要平衡

但像前文提到的,孩子在1-3歲之間,會不管不顧地觸碰各類危險物品。

作為父母,難道要為了發展孩子的“自主感”,而放任不管嗎?

當然不是。

孩子既需要發展“自主”,也需要依賴父母適時的照管。

就這和他學走路是一個道理,當孩子邁開步子時,他能體會到自己的力量感,但他也需要父母在身邊支援他、隨時準備幫助他。

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曾對猴子做過一個實驗:

猴媽媽帶著猴寶寶進入到一個房間,屋內擺放了很多玩具。剛開始,猴寶寶們只是緊緊地抓著媽媽,警惕地盯著這些玩具。但很快,好奇心佔了上風,猴寶寶們離開媽媽,去玩玩具。

只是玩一會,它們就會回到媽媽旁邊,在獲得一定的安全感後,又再次去玩。

孩子就跟這些猴寶寶一樣,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他們在探索的同時,也需要在安全中達到一種平衡。

四:父母如何平衡自主和安全?

既然瞭解到,父母在給予孩子自主的同時,又要保護好他的安全。那我們在養育孩子時,該怎麼做,才能平衡這兩者呢?

《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作者提出幾點建議,或許能幫到我們。

1做好安全防護

曾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跑到馬路邊上玩而打他的手心。鄰居問媽媽:

“打完孩子後,他是不是就學會不去路邊玩了?”

媽媽搖頭說,不會。鄰居又問:

“那打他100次後,你是不是就放心讓他一個人去路邊玩了。”

媽媽還是搖了搖頭,說當然不放心。

由此可見,對於3歲前的孩子,我們不應該用“打”來教他避免危險。

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為孩子做好安全防護。

當孩子能爬行、站立以後,

家裡的危險、貴重物品就應該收起來放到他夠不著的地方。插座用插孔塞塞住。時刻留意孩子的舉動

,以防他把口紅、眉筆、硬幣等塞進嘴裡。

易打碎的瓷器、水杯換成耐摔的。

孩子正處於探索欲最強烈的時期,自我控制是以後才要學的事情。

現階段,就是允許他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發展自主、滿足好奇心。

2鼓勵自主

鼓勵自主,也就意味著,我們允許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些選擇。

比如想看哪一本書,想聽哪一首兒歌,想穿哪件衣服。鼓勵他做出選擇,會讓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但鼓勵自主,並不代表什麼都讓孩子做選擇。

去哪所幼兒園、家裡要不要添置大物件等這些本該讓大人做的決定,如果交給一個小孩子處理,

他就會揹負壓力,從而焦慮。也會導致他相信家裡一切由他說了算。

3教孩子,但不期望他能理解

跟3歲前的孩子講道理,其實就跟教孩子說話是一樣的。

沒有誰會認為,跟嬰兒說一遍話,他就能學會開口講話了。孩子學說話,和明白因果關係,都是要經過

成千上萬次努力、重複傾聽,才能學會的。

我們可以教孩子怎麼做,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大到足夠理解你的意思,並且願意改正為止。

所以,不要教了一兩遍就覺得他應該學會了。畢竟,一個1-3歲的孩子,連話都說不利索,怎麼可能聽一遍就學會了自我控制?

4問孩子問題,培養自主

如果遇到孩子犯了錯,比如打人,便可以問他:

“你打了她,你覺得她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如果你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你希望對方怎麼做,你會好受一點?”

“如果下次又遇到這種情況,你覺得應該怎麼正確地表達你的想法呢?”

透過問問題,培養孩子換位思考能力和同理心。

讓他知道,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能教會孩子技能,下次若再碰到這種情形,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孩子透過思考,學會的不僅僅是終生受益的技能,更能開動腦筋,發展智力。

布穀媽媽說:

心理學上認為,父母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在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當我們能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他就能動用腦筋思考、掌握技能,並能培養影響今後一生的自主感。

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