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腦玩手機眼睛會瞎,看書不會”,父母哪些雙標讓你難以接受?

寒假已經過半,你的親子關係還好嗎?

據說,闊別一個學期後回到家的學子,先是感受到父母如春風般的關愛

但隨著時間推移,父母的嘮叨、挑剔、數落便隨之而來,分分鐘想打包行李離家返校。

而父母的嘮叨,往往都帶著雙重標準。

01、父母哪些常見的雙標讓你最接受不了?

一個街頭採訪中,大家紛紛吐槽父母的雙標——

“他們睡了我就得睡,他們醒了,我就得跟著醒”

“地上的頭髮都是我掉的,他們的錢都是我花的”

“在家待著嫌我懶,出門玩嫌我花錢”

“我不說話就是啞巴,我一說話就是跟他們頂嘴”

“吃穿只跟差

比,學習只和好的比”

“看電腦玩手機眼睛會瞎,看書不會。”

兒子正好探頭過來,看到我在鍵盤上敲出以上內容,他高聲喊道:

“人間真實!這就是學生黨的心聲!”

“起開起開,幹嘛偷看我寫東西。”

“哦,那又是誰在我寫作業的時候,跟個幽靈一樣偷偷站在我的身後啊?不是雙標是什麼?”

我無言以對,但還是笑著堅持趕走他。

原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雙標是父母的標配,且不分年代。

作為80年代的孩子,我也曾經在心裡暗戳戳地默唸過,只不過當時我們沒有渠道發聲,更沒有公然叫板的勇氣。那時候我們還不懂啥叫“雙標”,若敢質疑父母的話,那便是:頂嘴!不聽話!忤逆!

經過了一代人的反思、學習和進步,如今的00後逐步獲得了一定的語話權,於是,小學生的作文裡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般光寫漂亮話,通篇“歌功頌德”。

小學生作文裡的真情實感,除了讓老師笑到手抖,其實更值得父母深思。

02、小學生作文《我太難了》,牽出親子矛盾的深層原因

“在爸爸和媽媽的眼裡,看20分鐘手機眼睛就會瞎,看10個小時書,眼睛就沒事兒,甚至還能保護眼睛”

,第一句話便讓我禁不住笑起來。

後面的篇幅中,小作者延續作比較的手法,把父母的雙標與強勢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媽媽出門時看見我在玩手機,回來時看到我還在玩手機,那她就會覺得我肯定玩了一天手機;

當她出門時看見我在學習,回來的時候看到我在玩手機,那她就會覺得,我在她出門的一瞬間就開始玩手機了;

當她出門時看見我在學習,回來的時候看到我還在學習,那她就會覺得,我不可能一天都在學習,肯定是玩手機了”

學生黨:太真實了!我媽就是這麼盯著我的!

和孩子鬥智鬥勇相愛相殺久了,相互間的“默契”便產生了。

事實上,確實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很善於在父母面前一套,背後一套的伎倆,家長們也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中總結出經驗,嚴防死守。

或許也有自覺自律的孩子被“誤傷”,但那絕對是極少數!

“當我媽頭疼的時候,肯定是我氣的。腿疼的時候,也是我氣的。牙疼的時候,還是我氣的。只要她哪裡不舒服,保準兒是我氣的。”

這篇作文結構清晰,條理分明,用詞平實不拖沓,短短一頁紙的篇幅便將主題思想傳達到位:

“我太難了!”

也撕開了親子矛盾的冰山一角。因為很多親子關係的惡化,追溯到起源,大概都是因為父母的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希望孩子輸給別人家的孩子。

有焦慮,必有控制。

大人們預設了孩子如果聽自己的安排,便能學習優異,有望進入高等學府,從此走向人生的巔峰。因而不知不覺干涉孩子、試圖操控孩子,卻不自知。

有控制,必有反噬。

隨著自我意識不斷髮展,孩子不再將父母當成無所不能的“神”,他們以自己有限的認知不斷地質疑父母,甚至總想試一試如果不照父母的要求做,結果會如何呢?

何況,人的天性都是趨樂避苦的。學習是枯燥的,玩手機卻能帶來短暫的歡愉,大人們不也很難戒掉對手機的依賴嗎?

推己及人,家長更是認為孩子不可能做到自律,做不到只學習不玩手機。

03、初中生: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爸在家裡裝了三個攝像頭

《少年說》中,有一位初三的男生說爸爸在家裡裝了三個攝像頭,更可怕的是,攝像頭還會出聲,當他吃飯的時候,當他看書的時候,攝像頭裡就傳來爸爸的聲音。

不僅如此,並且父親還給他買了一部電話手錶,

“每次爸爸打電話來,即使我沒有接,十秒鐘之後也會自動接聽。”

在我的認知裡,電話手錶是小學生的專屬,其作用相當於“防拐防走失”。

我兒子上二年級後,有一天他說可以自己上學了,不需要我接送。為了鼓勵他的自主性,表示我對他的信任,我便送給他人生中第一塊(兒童)手錶,因為它有實時定位功能,還有上面這位中學生提到的“十秒自動接通”功能,在孩子漏接電話時,自動接聽功能可以讓我第一時間知道他所處的環境情況。

另外,電話手錶還有一個令家長們放心的功能,那就是遮蔽功能,家長可以設定上課期間禁用,確保孩子學習不受干擾,還能設定允許呼入的電話號碼,這樣陌生號碼便沒有可趁之機,也為孩子的安全提供了多一層的保障。

它的“傻”與智慧並存滿足了小學生家長的需求,因此,小學校園裡幾乎是人手一塊電話手錶。

而這位父親顯然還在以管小孩子的方式,無孔不入地監管著接近成年的兒子的一舉一動——

在家,有3個攝像頭無死角監拍;

在外,我不允許你有任何原因不接我電話;

這些夠可怕,夠窒息了吧?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我覺得最可怕的是,這位初中生說:

“我習慣了!”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有益的父母不會試圖控制孩子,而會建立長期真正的信賴關係。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由,同時仍能保持深遠的親子關係。”

04、陶虹:不爭輸贏,不控制,做好媽媽不難

陶虹是一位頗受推崇的好媽媽,在《你好媽媽》的節目中,她談了自己與女兒的相處模式,超正的育兒觀值得家長們反思與借鑑。

如今的孩子,幾乎每人標配學習1樣以上樂器。

其實,大多數孩子學習的熱情都是有的,卻很難有堅持練習的自覺。當家長開始監督孩子練習的時候,往往都是孩子抵抗,家長歇斯底里,最後親子關係崩盤。

陶虹女兒學樂器時,充分表現出孩子喜新厭舊的特質:學鋼琴不久就想放棄,沒多久又想學木笛,沒幾天又放棄。看到小夥伴學大提琴,她又說自己也要學大提琴,陶虹為此定製好一把琴……結果同樣的場景又出現了,她女兒又決定不學了,想學吉他……

這要是換成你,崩不崩潰?

可是陶虹卻沒有對女兒說重話,

她會反思,為什麼女兒會這樣,也許是因為女兒不喜歡被人強迫去做一件事。

後來她依然支援女兒的愛好,練習的時候,會坐在門口,但是不管孩子練習得怎麼樣,指法如何。既讓女兒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又不打擾不強迫。

關於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血淚史,網上一搜一大把,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當被主持人問到是否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她說:“輔導過,一小時寫仨字。”

她很納悶,自己小時候學習沒這麼費勁過啊!後來她就不輔導了,她說:“要是因為輔導學習變成仇人的話,那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

陶虹說得對,

“孩子終究是要自己強大的,陪伴孩子,等待孩子自覺的那一天,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

最後,用陶虹在《奇葩說》節目中總結的育兒觀,與大家共勉:

相信孩子的智慧,做她的定海神針!

感謝閱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