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的,就該讓著小的”爸爸的話讓女兒淚奔,以大讓小對嗎?

布穀媽看了節目《少年說》,對其中一期深有感觸。

女孩叫崔兢,上六年級。

她剛上臺說完第一句話,淚水就忍不住在眼眶裡打轉

:“我的妹妹特別喜歡招惹我。每次我想教育她,她就會跟爸爸告狀。

而爸爸不管真相是什麼,二話不說就跑來教訓我。

女孩接著向爸爸說出自己的訴求:“爸爸,您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女孩在臺上小聲地抽泣著,臺下的孩子們也都紛紛轉過頭去,期待著爸爸做出回答。爸爸看著女兒,沉默了良久,才緩緩開口:“孔融讓梨的故事你學過。

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比妹妹大6歲,這道理還要爸爸說嗎?

聽完這話,女孩明顯地不服氣:“但明明每次是她做錯了,為什麼都要我道歉?”

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爸爸的態度依然很堅定。

“可是如果每次都是我讓,她會認為,不管她怎麼做,你都不會說她。”

面對女兒的辯駁,爸爸仍然沒有一絲退讓:“

還是那句話,爸爸再說一遍:畢竟她小。

主持人在旁小聲地嘀咕:”這句話真的很傷人。”

而崔兢,早已在臺上哭得泣不成聲。臺下另一個女孩子,也抬起手來默默地擦拭眼淚。旁邊的同學解釋說,

女孩也是因為家裡有個弟弟,弟弟打她都不敢吭聲,因為爸爸會罵她:“活該!”

看完這期節目,布穀媽心中就像被什麼堵住了一樣難受。

家有二胎,讓著弟弟妹妹,就必須是老大的義務和責任嗎?

一:學“孔融讓梨”,孩子有沒有讓出美德?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布穀媽小時候也學過。說的是孔融每次和哥哥們一起吃梨時,都會挑小的拿。大人們很困惑,就問他為什麼不拿大的。

孔融回答說:“我年齡小,吃得少,所以拿小的就可以了。”

因為體現了孔融的謙讓之心,所以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學會謙讓,也常常會把這個故事搬出來,對孩子進行說教。

特別是家有二胎的,“孔融讓梨”幾乎成了老大的必備美德教育課

:“你要學學孔融,多讓著弟弟妹妹。”

學孔融讓梨,真的能讓老大讓出美德嗎?

未必。

首先,孔融是弟弟讓哥哥,而不是哥哥讓弟弟。更不是哥哥被冠以“你是大的就應該怎樣”的標籤,去忍讓弟弟。

相反,孔融是作為小的,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從而去理解、謙讓著哥哥。

另外,正如節目主持人說的那樣:“即便是孔融讓梨,也是這個梨先遞到了孔融手裡,他主動讓出去的。

而不是連梨都沒摸到,你就直接告訴他他得讓。那這樣,估計是孔融他也不開心。

確實是這樣,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不顧老大的委屈,不管是非對錯,就直接讓他讓。

那孩子非但讓不出美德,還會生出對父母的埋怨,以及對弟弟妹妹的憤怒之情。

謙讓的美德,應該是建立在自發上,而不是建立在孩子的委屈上。

二:孩子們吵架,不要輕易介入

《正面管教》在解決孩子爭端時提到:“如果父母介入並充當裁判,可能會對兩個孩子都造成傷害。”

書中認為,當父母認同“受害者”孩子一方時,你就會加強這個孩子的

“受害者心理”

。而當你總是斥責你覺得“不對”的一方時,你就會加強孩子的

“欺壓心理”

所以,當孩子們發生衝突時,我們除了不要拿“孔融讓梨”的標準去要求老大外,其實更不應該直接介入。

就像文中開頭講崔兢的情況。明明是妹妹故意招惹姐姐,但得到斥責的,反而是姐姐。

這不但會讓姐姐感覺不公平,還會讓妹妹知道,使用什麼的方法,能讓父母站在自己這邊。

這件事,其實就是在給妹妹進行“受害者心理”的培訓。

因為她只要表現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那麼,她就可以輕鬆躲過要承擔的責任。

但如果是姐姐故意欺負妹妹,父母的介入,也會讓妹妹學會去招惹姐姐,來獲得特別的關注。並且,父母對姐姐的斥責,

會讓她形成錯誤的觀念:“我就是個喜歡惹事的壞孩子。”

孩子們吵架,我們直接介入,非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傷害到他們。所以,當他們發生爭執時,我們最好不要輕易介入其中。

三:同等地對待孩子們

但如果看到兩個孩子在家裡鬧得雞飛狗跳,布穀媽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視而不見。如果我們實在想要平息孩子們的紛爭,又該怎麼做?

《正面管教》一書提出的幾點建議,布穀媽覺得很有用處,分享給大家:

1、不判定誰對誰錯

我們介入孩子的爭端,

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充當裁判,判定誰對誰錯

。即便你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儘量做到公平處置。但其實,

不管你的處置有多“公正”,至少都會有一個孩子認為不公平。

因為他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麼,為了得到彌補,他就會很快又挑起事端。

2同等地對待兩個孩子

當我們不去管誰對誰錯,而是同等地對待他們時。他們就會知道,打架並不會引來父母的偏愛。也就不會培養“受害者”和“欺壓”的心理。

同等地對待兩個孩子,就意味著,你對他們的態度,是相同的。

比如說,你可以給他們同樣的境遇。

之前看到一個老師,在處理班上兩個男生吵架的事情時。

他沒有去管誰是誰非,而是讓兩個孩子面對面站著,誰先笑出來誰道歉。

結果很明顯,兩個人“一笑泯恩仇”。老師既避免了拉偏架,孩子間也化解了隔閡。

如果你一定要出手解決孩子們的事,那就要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只要你不偏袒,孩子們就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3建議你先安慰大的

如果兩個孩子起爭執,即便是大寶挑起的事端,我也建議你先安慰大的那個。

什麼?大的把小的打哭了,還要要先安慰大的?

是的。

孩子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有可能是二胎的到來,讓大寶覺得自己被“趕下了王位”。也有可能是你平時偏袒的態度,使大寶覺得你更愛小寶。

總之,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背後,都有著被忽略的訴求。

先安慰大的,

能讓大寶感受到理解和愛

。一旦錯誤的信念被消除,他就會更樂意做出好的行為來。你們再一起安慰小的,

這會讓大寶學會承擔責任,促進孩子間的手足情。

布穀媽媽說:

孩子打架,最頭疼的莫過於父母。與其以“裁判”的身份介入,不如置身事外,或者同等地對待他們。當孩子們發現,只有自己才能解決問題時,他們往往也就不再透過打架來獲得你額外的關注了。

每日一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