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吃漢堡哥哥看,老父親做錯了?教育孩子聰明的父母離不開兩點

妹妹吃漢堡,哥哥站著看,這樣的教育方法有用嗎?

看到一條影片,妹妹手裡拿著漢堡坐在店裡吃著,哥哥隔著玻璃站在門外。影片中,父親說,兒子每次考試前都會提要求,如果成績考得好就讓父親帶自己去吃好吃的,但是期末考試,女兒兩門課考了一百。兒子英語只考了76分,沒有達到80分。

所以兒子成了站在門外看的那個人。但是這位父親也說了,兒子的餐已經點過了,不是不讓孩子吃,只是讓孩子晚點吃,自己站在門外反思一下。

網友說: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還有網友說:這位父親把分數看得太重了。

也有網友說:這位父親就是標準的有條件的愛,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兒子沒有考好,讓兒子晚一點吃,這樣的教育方法究竟好不好?

養育孩子最難的就是即使你明白了很多育兒理論,但是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免依舊一片迷茫,這就像明白了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一生一樣。

很多人認為這位父親的做法不可取,因為父親的做法就是在告訴孩子,“只有你考得好才能吃上漢堡”,這明顯是有條件的愛。

為什麼大部分人看新聞的時候都只關注結果,很少去看過程了。恰恰相反,我並不認為這位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原因有二:

首先,認真看新聞,是孩子每次考試前都會和父親提條件,如果考得好,就讓父親帶自己去吃肯德基。這是

孩子自己提出來的,並且答應父親的承諾。也就是說這件事是孩子有言在先。

第二,兒子的英語沒有考到80分,但是父親已經幫兒子點好了餐,只是讓兒子晚吃幾分鐘。

我看到的是,即使兒子考試沒有考好,但是父親依然帶兒子吃了孩子想吃的肯德基,只是讓兒子在吃之前反思一下。

這恰恰是無條件的愛,父親沒有因為兒子沒考好,而進行懲罰,不讓孩子吃肯德基,相反他履行了承諾,只是這個承諾需要有一些限制,

這些限制恰恰是教育的底線。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什麼是無條件

地愛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埃菲爾·科恩認為,無條件養育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隻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接地氣的說,真正的無條件養育是

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麼而存在,而是因為他只是我的孩子,他就應該得到我的愛。

無條件養育的難點是,我們應該不應該給孩子設限,一旦設限怕父母對孩子的管控過多。如果不設限是否孩子會完全沒有規則。

科恩認為,孩子需要被設限,但是設限的主體不應該是父母,而應該是孩子。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控制孩子是由孩子的感受說了算。

父親讓兒子等會再去吃,如果孩子感覺到這是父親的良苦用心,自己應該對自己的言行承擔一定的責任,他就不會認為這是父親在懲罰他。

相反,如果孩子從內心裡感覺到這是父親故意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懲罰我。即使父親不是故意的,在孩子的心理父親的行為也是一種懲罰。

孩子的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之源。

所以說到底,一切養育的根本問題都是在考驗我們的親子關係。如果我們一直在給孩子傳遞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信任父母,孩子能夠理解,也能夠做到自我反思,這就不是有條件的愛。

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總是用懲罰或者威脅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即使是孩子自己沒有說到做到在先,父親讓孩子晚一點吃,都會激起孩子心中的恨意,覺得這是父親有意而為之。

拋開親子關係談父親的行為,這並不科學,也不全面。

但是從這位父親的做法中有兩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一,他遵守了自己的承諾,答應孩子的要求這位父親做到了;

第二,他尊重了孩子。只是選擇讓兒子晚點吃而不是不吃。

僅以上兩點,相信很多父母都不一定能夠做到,尤其是面對孩子考試結果不理想的時候。

所以,我覺得這位父親做

很好,既尊重了孩子,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教育底線在哪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