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口中“厚顏無恥”的王朗,歷史上是怎樣的人?

治世之能臣。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王朗。

魏文帝曹丕曾言:,他對王朗的評價頗高,讚譽有加。

能得一代英主曹丕如此評價,被贊“一代偉人”,王朗的能力毋庸置疑。

在歷史上,王朗可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般不堪,什麼厚顏無恥,什麼斷脊之犬,這都是不存在的,他在曹魏,乃至後世的風評甚好,王沈贊:;陳壽贊:。

王朗這一生,不客氣地說就是天選之子的一生,沒有經歷多少波折,是順風順水。

王朗早年拜入太尉楊賜的門下,楊賜背景雄厚,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是東漢末年朝堂最舉重若輕的一股世家勢力。因此,自王朗拜楊賜為師的那刻起,藉著楊家的地位和權勢,他的仕途就註定不會有多少坎坷。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拜入楊賜門下沒多久,王朗就被朝廷拜為郎中(負責守衛宮殿,侍奉皇帝左右,待過一段時間後,中央或地方官出現缺額,則由郎官補缺)。後來楊賜去世,王朗因需要服喪,短暫辭官,暫時錯過了補缺。

然而,楊賜的去世,並未影響到王朗的仕途。服喪期滿後,王朗就被地方大佬徐州刺史陶謙看中,舉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徐州刺史高階佐官之一,負責徐州諸曹文書的管理),成為徐州地方高官。

193年,王朗建議陶謙派遣使者入京參拜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漢獻帝,表示對漢室的支援,陶謙聽從其諫言。漢獻帝接到以陶謙為首的徐州官員的效忠奏章後,大為振奮,遂下詔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自服喪期滿,短短數年,王朗就從一介平民一躍成為一郡太守,成為封疆大吏,不得不說王朗的仕途實在是太順啦!

當然,王朗的能力也的確是配得上朝廷對他的重用。王朗任會稽太守四年,政績卓越,深受會稽百姓的愛戴。且自始至終都忠於朝廷,縱使漢室頹廢,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諸侯紛紛流露出割據自立的野心,王朗也未曾想過要自立。

196年,橫掃江東的孫策率兵進攻會稽,這時會稽功曹虞翻建議王朗趕緊棄城逃跑,可王朗卻是堅持不允,他認為自己是朝廷派來治理會稽的主官,有義務也必須保護會稽,不能讓朝廷和會稽百姓失望。

於是,王朗毅然決定與孫策交戰,在固陵列陣抵禦孫策軍。期間王朗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數次擊退孫策軍的猛烈進攻,孫策是被王朗搞得焦頭爛額的。後來,還是在孫靜陰謀詭計下,孫策才打敗王朗。

王朗被打敗後,就被孫策俘虜。對於王朗這麼一個文武全才的大才,孫策自然不會放過,為了讓他歸順,孫策派重臣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可是縱使孫策如何的威逼利誘,王朗堅決不肯投降。

孫策見王朗不降,雖然很是憤怒,可惜才的他也並未立刻殺他,而是想用自己的誠心和耐心,去換得王朗的效忠,所以只是將他流放。

流放期間,王朗還經常多行義舉,經常用自己的錢去收容體恤親友舊屬。

主政會稽,受到百姓的愛戴;阻擋孫策,數次擊退孫策軍;流放期間,多行義舉。這一件件,一樁樁,可以看出王朗不但能力強悍,且品德也很好,絕對當得起“治世能臣”四字。

王朗強悍的能力和優良的品德,就註定他不會被埋沒,縱使短暫蒙塵,終有發光的一天。這不,曹操執掌東漢朝廷時,就想到了王朗,以朝廷名義徵召他入朝為官。

王朗見朝廷徵召,忠於朝廷的他自然不會拒絕,一接到詔書,便想盡辦法前往許都,繼續為朝廷效力。因戰亂四起而道路不通,王朗輾轉數年才到任。到許都後,王朗就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213年,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歷任少府、奉常、大理。

在此期間,王朗在治獄方面和鍾繇並稱,他“務在寬恕,罪疑從輕”,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從王朗對刑獄方面的態度來看,可以看得出,王朗是一個體恤民情的好官。

220年,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又進封樂平鄉侯。

任御史大夫時,王朗恪守本分,一心為民,多次勸曹丕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曹丕代魏後,王朗繼續為魏國效力,並繼續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立曹丕、曹叡二帝,官至司徒、蘭陵侯。

仕曹魏時,王朗是殫精竭慮,一心為國為民,多次勸諫曹魏皇帝不要做那些勞民傷財,不利國家和百姓的事情。

魏文帝曹丕,他曾經常出外遊獵,且常常到半夜才回宮。王朗知道後,就上疏勸諫,讓曹丕以社稷為重,不要貪圖玩樂,曹丕聽後,便不再半夜回宮;魏明帝曹叡,他登基後意欲大肆營造宮室,擴大宮殿,王朗知道後,就再次上諫希望曹叡能停止營造宮室,不要勞民傷財。

王朗多次為國家為百姓,不惜冒著得罪曹魏皇帝的風險,也要勸諫他們。可以看出,王朗的確是治世能臣,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樣無恥和不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