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導讀:這是百篇【親子教練日記】的第二十二篇,我會秉承【少說道理,多講故事】的原則,從日常教養的具體場景入手,聊聊青春期的孩子教養中,身為父母的教養盲點。今天聊的主題是《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許多父母可能會認為,叛逆期的孩子總是不聽話,孩子做錯了,父母指責他沒什麼不對啊!於是,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父母就開始跟孩子爭論對錯,或是覺得父母權威受到挑戰。

其實,孩子行為的對錯壓根就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這種“權威教養”的處理方式,讓孩子有了心結。

例如,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值得愛,會認為自己是糟糕的人,會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等等。

當孩子的心結越來越多,負面情緒就逐漸疊加累積在心裡,不僅學習成績開始急速下滑,並且不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

可是,許多父母不會去照顧孩子的心情,更多是評判孩子行為對錯,其言語背後透露著焦慮、責備,孩子自然就開始憎恨父母了。

當然,許多父母不會認為自己的處理方式是錯誤的,更不會自我覺察,只會找熟人朋友或者從各種親子教育課程、青春期孩子教育書籍中尋找解決方案。

這裡,我不是說此類課程與書籍有什麼問題,而是指父母努力學習後看似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無法透過言語表達來修復親子關係裂痕。

或許,每個成人在學習方面的內化能力不同、性格不同、表達能力不同,不過相關知識學得再怎麼好,我們也繞不開,最後透過溝通來修復親子關係這個隘口。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某位網名“風輕雲淡”的媽媽很苦惱,她念初中的兒子已經一年多不願意與父母說話了,媽媽每次跟孩子說點什麼或者叮囑點什麼,兒子的迴應總是沉默不語。

我告訴她,這是孩子內心憎恨父母的外在表現,她應該好好反思自己過往跟孩子的溝通情景,其目的到底是為了關懷孩子這個人,還是要把她認為對的做事標準強行加載於孩子身上?

這位媽媽想了一會兒才回應我,她很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學兼優、陽光自信的人,可孩子上初中以來的言行總是讓她感覺到不可理解、不可思議。

所以,這位媽媽就會經常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害怕,想透過各種方式去“好好管教孩子”,比如:講道理、指責、物質獎勵交換。媽媽就是沒有去照顧過孩子的心情,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去照顧。

父母關注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基礎、很重要的教養能力,因為任何孩子都喜歡自己的感受被父母關注,而不是僅在行為層面分對錯、講道理、給答案。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在孩子的行為層面去管教,對孩子的感受假裝沒有看見,卻期待自己能改變孩子,可以幫助孩子。

那麼,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沒有價值,總是被貶低,覺得怎麼做都不夠好。孩子之所以會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很多就是這麼來的。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

“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與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這句話提醒了父母在教養中慎言慎行,不要執迷不悟去傷害孩子。

很多父母都說自己是很愛孩子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我經常聽到有些父母說:“我這人的性格就是直來直去,其實我是刀子嘴、豆腐心,我都是為了孩子好!”

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我知道他們其實是不想面對真正的教養問題,也不願去承擔責任,更加不願意從自己身上去尋找解決問題之道。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聲,看不見孩子成長中的內心感受,這種教養環境下的孩子,心中始終藏著一句話:“爸爸媽媽,如果你們真的愛我,能不能好好地跟我說話?”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孩子,他向我傾訴多年來心中的痛苦,他的留言是這樣寫的:

“我感覺自己很沒用,我媽媽總是用語言來傷害我,動不動就預測我的未來有多糟糕,總在強調她的付出,謾罵、指責我,各種貶低,從來不信任我。”

“她這不是刀子嘴、豆腐心,我認為的刀子嘴、豆腐心,不是用語言來傷害別人,而是不承認自己對別人好,假裝不在意別人,也可以說是一種傲嬌。”

“而我媽媽是語言暴力,她總是不自知。她總拿為我好的名義來說我、罵我,好起來時是往死裡好,不好的時候能把你往死裡逼,如果愛就請不要再傷害我吧!”

這裡我想說,當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必須先覺察孩子是否內心有憎恨父母,而不是偏執地判定為孩子叛逆不聽話。

如果,你能接受孩子憎恨或討厭父母這個事實後,你要時常去覺察,當孩子做了一件你認為不對的事情時,你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還是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行為?

那麼,你覺察以後該如何去修復親子關係呢?我認為你要開始學習跟孩子的感受在一起,以照顧好孩子的情緒為目的,耐心地處理孩子的每個心結。

我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簡單說說修復親子關係,療愈孩子內心傷痛的三個關鍵步驟: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一、閉嘴靜心,少說多聽

首先,為了避免更多的言語傷害,父母一定要先閉嘴。好好聽孩子說就好了,在傾聽的過程中,不管孩子說的對或錯,都不要反駁。

同時,你要覺察自己在聽的過程中產生的念頭,想法及情緒。你覺得自己的情緒波動較大,可以暫時中斷傾聽,先到一旁深呼吸幾次,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你覺得自己對孩子的表達內容,心中有建議、評判、反駁的衝動,記得提醒自己這些衝動的背後,你是為了照顧孩子的感受,還是想先否定孩子再與他討論事情的對錯?

這個步驟的意義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很想聽孩子說。如果孩子不願意說,我們要給予真誠地接納,給雙方多一點點空間、時間靜一靜。

孩子如果對父母的憎恨較大,你可以邀請孩子用線上訊息的方式,將心中想法寫出來,父母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後,等狀態好些後,再找時間跟孩子聊聊。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二、真心接受孩子的憎恨

許多父母第一次聽到孩子表達對自己的憎恨時,會感到非常羞愧,有的父母甚至會惱羞成怒,就下意識的否認孩子的指控,或者是開始自我指責不是一個好父母。

讓孩子能夠自由表達對父母的憎恨,這本身就是對父母權威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孩子時,願意放下父母權威,拿掉自我角色。

有些父母透過聽課或者看書,看似懂了諸如——無條件接納、尊重、愛與自由之類的教養概念,卻在具體的親子關係修復過程中,讓孩子始終感覺不到這些概念,就是源於此故。

其實,憎恨的反面是深深的愛。孩子不是真的覺得父母很糟糕,只是希望大人能夠有胸懷、有氣量能承受他們的負面情緒。

那麼,怎樣的表達才算真心接受孩子的憎恨呢?為什麼很多父母跟孩子道歉,孩子反而不接受會更加生氣呢?比如:“對不起,以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不知道如何溝通啊!”

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內容,其實就是父母下意識的為自己開脫,聽起來很誠懇,真正的意圖就是否定孩子的憎恨。

請別忘了,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曾經做過父母,但是我們每個人曾經都是孩子,知道做孩子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怎麼可以因為搖身一變,成為父母后,就背叛孩童時期的自己呢?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15歲叛逆期的女孩,10歲那年父母離婚後孩子跟隨媽媽生活,媽媽工作中強勢能幹,生活中對女兒的管教非常嚴厲。

媽媽不希望女兒成為前夫那種懦弱、隨遇而安的性格,要求女兒在學習上一定要保持班級前十,在孩子交友上面也是嚴盯緊追。

可讓媽媽難以接受的是,女兒小學階段還乖巧懂事,上初中開始就出現早戀、打架、厭學、撒謊等行為,基本上叛逆期的孩子各種行為,女兒身上十有八九。

母女倆從當初的爭吵、對罵,逐漸變成形同陌路、相對無言,現在母女交流溝通基本上依賴簡訊或者微信解決。

媽媽非常不理解女兒為什麼會如此憎恨她?為什麼孩子現在連一句話都不願意跟自己多講?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我告訴這位媽媽,孩子心中藏了兩句話,一直不敢直接說、也不願說出口。第一句是你不要再管我啦;第二句是你說的我不會再相信。

這位媽媽問我,如何才能修復親子關係?我反問她,修復親子關係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讓孩子能夠聽話懂事,把你認為對的東西強壓給她,那我真的愛莫能助。

我告訴這位媽媽,當孩子不願意溝通的情況下,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贏得孩子的重新信任,而不是如何讓孩子如何聽話懂事。

這位媽媽承認在以往的教養中,對孩子從沒有過溫柔、慈祥的母愛陪伴,更多的是命令式的催促、冷嘲熱諷式的擠兌。

但是,她現在不知道如何表達,才能讓女兒感覺到媽媽是真心接受憎恨的。她嘗試過跟女兒說對不起,也讓學校老師、親朋好友開導孩子學會放下憎恨,原諒母親,可是都奏效不大。

這位焦慮的媽媽希望我能跟她孩子聊聊,讓孩子能夠化解心中的憎恨。於是,我跟這個女孩說了以下這段話:

“我知道你很恨自己的媽媽,的確你媽媽的控制慾很強,她不僅讓你認可她所說的是對的,而且還要求你必須按照她認為對的去嚴格執行,你感覺自己被媽媽逼得無路可走了,是嗎?”

“我今天不是來勸說你放下對媽媽的憎恨,我認為你可以憎恨她,畢竟她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無知行為負責任,也許她過去的所作所為不值得原諒,所以你也可以選擇不原諒,哪怕她即使跟你說了對不起。”

過了幾周後,這位媽媽告訴我,女兒看似依舊不原諒還有憎恨,但是孩子行為有了微妙的變化,有時能夠主動地跟她說些學校中的事情了。

有些父母可能會像剛才這個例子中的媽媽一樣,擔心如果接受了孩子的憎恨,可他不肯原諒父母怎麼辦?這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想法,試想我們現在還恨當年暴跳如雷打罵自己,而現在年老體衰的父母親嗎?

明確地跟孩子表達,允許孩子不原諒父母,接受孩子可以憎恨父母,才是胸有溝壑、心有雅量的智慧父母。

叛逆期的孩子憎恨父母,不願意溝通,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三、看見孩子的內心傷痛

人際關係是很複雜的,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喜歡一個人,但某些時刻,又感覺這個人很討厭。孩子透過父母的反應,其實在學習:

“我可不可以對別人表達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

“我怎麼說才是健康、恰當的表達?”

“我該如何守護自己內心又不傷害他人?”

“別人讓我受傷了,我該如何修復這段關係?”

假如孩子從來沒有對父母表達過負面情緒,很可能孩子已經決定將這一切深埋在心中,或許孩子覺得爸媽還沒辦法接受這些情緒表達,或許孩子覺得自己不能這麼說,擔心說了是對父母的大不敬。

身為父母的你,如果覺得內心能量足夠強大,可以承受住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鼓勵你在親子溝通當中,透過好奇提問看見孩子的內心傷痛。

你可以主動詢問孩子:“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內心很受傷,導致你一直壓在心底不敢說出來?”,這種開放式的提問能讓親子關係,進入到更深層的同理、更有安全感,也更真實的愛與信任。

但是,父母自己要真心實意地準備好與孩子討論這些。你沒準備好也沒關係,只是時機未到,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不急於一時。

當你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去溝通這些,把自己當個第三方的採訪者,在孩子願意敞開心扉迴應的前提下,用好奇提問探索孩子內心傷痛背後更多的細節及過程。

我就拿自己為例,幾年前我跟兒子好奇詢問以前懲罰他的細節,例如:

“爸爸以前打過你幾次啊?你印象最深的那次事件是什麼?”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啊?現在你怎麼看當時爸爸的行為?”

“你覺得當時爸爸讓你感覺最受傷的是什麼?現在你如果犯錯了,希望爸爸怎麼幫助你啊?”

透過這樣的好奇提問,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其實是很尊重、在意孩子的,這同時會鼓勵孩子願意繼續敘說下去。因為,敘說本身就是一種看見傷痛、自我療愈的好方法。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親子溝通教練,父母心靈成長顧問,1對1指導叛逆厭學的孩子父母,在智慧教養與自我成長方面,釐清問題真相,掌握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