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父母對孩子不接納。

接納孩子有多難?

在皮克斯6分鐘短片《飄》中,這種不接納特別的明顯。

影片一開始,爸爸抱著自己的孩子在院子裡玩耍,教孩子練習走路。

突然,父子兩人看到了一株蒲公英,爸爸拿起蒲公英一口氣吹散了蒲公英。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顯然孩子是被蒲公英迷住了,他追隨著飄走的蒲公英飛了起來。

起先,這位父親的表情還是充滿了不可思議,接著他的眼裡充滿了驚喜,不過這位父親馬上意識到了事情的不對勁。

鄰居走過院子的時候,他迅速的抓住了自己的孩子,把他緊緊地抱在懷中。只是孩子掙脫出父親的懷抱,漂浮在空中,當鄰居看到這一幕被嚇得迅速逃開。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父子兩人迅速的躲進房間,看著門外的鄰居們竊竊私語。

轉眼間孩子長大了,父親看起來也憔悴不少。為了讓孩子看起來更加的“正常”,父親帶著孩子出門會讓孩子背上特質的書包。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書包裡會裝上滿滿的石頭,會給孩子帶上帽子,路上遇到行人都會繞道走開,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孩子的異常。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不幸的是,這位父親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

到了遊樂場,孩子一高興就把書包卸了下來,一瞬間孩子就飛到了空中,這個時候所有遊樂場的人都被嚇得目瞪口呆。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爸爸迅速的去拉拽兒子,兒子哭著掙扎著,無奈的父親衝兒子吼道:你就不能正常點嗎?這是影片中唯一的一句話。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孩子聽到父親的話,淚流滿面,默默地背起書包,帶上帽子。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看到淚流滿面的孩子,父親十分的自責,片刻思考之後,他帶著孩子走向鞦韆,父子兩人重新蕩起了鞦韆。

兒子的臉上出現了笑容,再次飛到了空中。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6分鐘的短片,讓我們看到孩子父親對兒子從不接納到接納,幸運的是,這個孩子最終透過父親的接納行為體驗到了父親的愛,生活中,很多孩子並不能感覺到父母的愛,很多父母並不能向這位父親一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一切

親子

矛盾都從不接納孩子開始。

接納說到底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一切親子矛盾都是從不接納孩子開始

當我們覺得孩子越來越難帶,越來越不聽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在試圖改變孩子而不是接納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難以理解,明明自己那麼愛孩子,怎麼會不接納孩子。

這是因為作為父母

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愛和孩子感受到的愛是兩回事。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是的愛孩子,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可。

比如下面這段對話,父母表達的是愛,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

媽媽:下雨了,你把雨衣穿上吧

孩子:我不想穿

媽媽:不穿雨衣會感冒的

孩子:雨衣太難看了,我一點都不想穿

媽媽:你必須穿上,不穿今天就別上學了

孩子:(嘟嘟囔囔)的穿上了雨衣

在媽媽看來,這種強迫和命令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在孩子看來,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強迫和命令而非愛。

父母語言上對孩子的不接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

而語言的傷害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難溝通,因為大部分父母習慣用這些不接納孩子的語言,日積月累孩子要麼變得更加沉默,要麼變得更加的叛逆。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父母對孩子語言上的不接納被分為了12種類型。父母們可以把自己和孩子日常之間的對話形式依照12種分類進行劃分。

命令、指揮、控制:總是習慣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警告、訓誡、威脅:總是告訴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規勸、說教、佈道:總是告訴孩子應當怎樣去做;

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總是告訴孩子怎樣解決一個問題,給孩子提供答案或者解決方法;

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試圖用事實、辯論、邏輯或者自己的意見來影響孩子;

評論、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對孩子做出負面的評價或判斷;

讚揚、表示贊同:給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評價或者判斷;

歸類、嘲笑、羞辱:讓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或者羞恥;

解釋、分析、診斷:分析孩子的動機和心理,表示自己已經看透孩子的心理;

安利、表示同情、安撫、支援:盡力使孩子好受一些,幫助孩子擺脫不良情緒;

調查、質問、審問:試圖找出理由、動機、原因,尋求更多資訊來幫助你解決問題;

迴避、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試圖讓孩子迴避這個問題,把問題推到一邊;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可以歸到以上12種類型中的任何一種,證明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沒有有效接納孩子。

因為以上12種溝通方式傳遞給孩子的,都是負面影響。

比如孩子抱怨朋友不在和她一起玩,父母卻說:我建議你對你的朋友好一些,或許他就會和你玩了。

這句話傳遞出的意思是:

父母不接受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改變;

父母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父母認為都是孩子的錯;

當我們用以上12種方式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是對自己的強行改變。

想要孩子聽話, 父母需要用對一個字, 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點選載入圖片

接納孩子從改變說話方式開始

為什麼我們要接納孩子?

因為每一次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談話,就好比拿了一塊磚,在堆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父母的每一條資訊都在傳達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孩子會逐漸在腦海形成一副你如何看待他這個人的圖畫。

所以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也有可能是具有破壞的。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很多父母不知道,不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而是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從一開口就錯了。

和孩子溝通中分為有效資訊和無效資訊。

比如你下班回家,5歲的兒子非要拉著你玩遊戲,這個時候,如果你說:你真是一個煩人的孩子。孩子聽到這句話後他可能接收到:我很壞的暗示。

如果此時你說:

我很累,孩子接到的資訊就是爸爸累了。

第一個回答被解讀成了對孩子的評價,第二個回答被解讀成了父母此時的感受。假設你是孩子,你聽到哪一種回答會更願意聽話?

顯然,第二種回答會讓聽者更舒服。

只有孩子在接收到有效資訊後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而一個有效的資訊包含三個部分:

行為+感受+影響。

描述孩子的行為,加上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為帶來的影響。心理學已經證實,這樣的溝通方式是最有效的

比如:當你不想試穿這條褲子的時候(描述孩子的行為),我不敢買他們(父母的感受),因為如果你穿著不合適,我就不得不再跑一次(具體的影響)。

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兩種不同的回答帶來的效果。當孩子不小心踢了你一腳,下面兩種回答,你覺得哪一種更有效?

“哎呦!疼死我了——我不喜歡被踢”(描述感受)

“你真是個淘氣鬼,以後再也不許那樣踢任何人了!”(批評、貼標籤)

第一條資訊,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了哪裡,第二條資訊,會讓孩子進行爭辯甚至報復。

用“我的資訊,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用“你的資訊”會讓孩子學會逃避責任。

所以我們想一想,平日裡和孩子溝通,我們是不是用你的資訊會更多,一旦你出口,就是一個無效資訊。

這是親子溝通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父母不需要做出改變,只需要把批評孩子時的“你”改變成“我”,親子之間的無效溝通就會變成有效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