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朋友夫妻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博士,定居在加拿大,他們的女兒從小在加拿大的私立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開發思維力,還陪孩子閱讀名家著作,精心挑選課外興趣班培養才藝,可是孩子並沒有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學霸,也沒有什麼特別偉大的夢想,同時拒絕去課外興趣班,而是在家開起了網店,出售的是她自己做的手工作品。這還不是最讓我朋友受挫的事情,學校表示非常支援和欣賞女兒的做法,這讓我朋友備受打擊,不禁開始懷疑自己,難道她堅持多年的教育理念是錯的嗎?

隨著女兒網店生意的日益紅火,她自己樂在其中的同時,學校的校長也表示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才能得到成長,發現最好的自己。但是這讓朋友開始思考:父母應當如何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究竟什麼才是“最好的自己”?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一、父母在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時最容易出現的三大誤區

暑假一開始,朋友便給女兒報了、數學、寫作等課外特色課程,還為她規劃了中文學習,這讓女兒非常生氣並且拒絕了去上課,在暑假裡除了上學校的網路課程和完成作業,其餘時間全部用在了經營網店上,學校也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援,但是在朋友看來課外活動對於在北美讀書的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從小就培養女兒田徑、網球等各種課外活動,朋友非常不解,為什麼短短兩個月的暑假就讓孩子放棄了精心培養多年的興趣。這是因為他們陷入了發現孩子興趣的誤區之中。

1、只有藉助結構化活動,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

生活中很多家長不乏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忙忙碌碌的上課、讀書、上課外班,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證明孩子在學習,才能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而無所事事就是在浪費時間。美國臨床心理學家Polly Young-Eisendrath指出:

孩子11或12歲之前,正是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讓孩子嘗試大量的課外活動有可能影響孩子對自我認識的發展。

這句話就說明課程等結構化的活動固然對孩子的技能發展、學術能力的提高等等很重要,但過是多的結構化活動會攪亂孩子的自我認知,不但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讓我想一下,成年人尚且都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來思考人生、放空自己,孩子當然也需要有自己的閒暇時光,讓他們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想象,這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孩子需要在“虛度光陰”中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2、父母經常“有目的”地培養孩子的興趣

父母經常會以升學等為目標,從而“有目的”地去培養髮展孩子的興趣,這也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現象,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因為北美名校不止以學習成績為標準,還要求孩子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某一領域表現突出,獲得一些國內外大獎。與亞裔重視學術不同的是,北美白人更重視課外體育活動:

北美青少年的課餘時間要從事體育、音樂、舞蹈、社群服務、義工、童子軍、課外補習等等,其中最多的就是體育活動,大概有73%的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再來看TD Ameritrade對美國30至60歲父母進行的調查,有63%家庭每月在孩子體育訓練上支付的費用在100到499美元之間,8%的家庭甚至高達2,000美元以上。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高昂的體育訓練費用讓大部分家庭不得不壓縮其它開支,但是北美的父母即使砸鍋賣鐵也得讓孩子學體育。

所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朋友為了女兒在以後的升學考試中有過人之處,也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目的地讓女兒去學習網球、游泳、田徑等課程,無形中就陷入了這個誤區,強迫孩子把這些當作自己的興趣。

其實讓孩子學習學校課程以外的其他才藝是好事,但是父母往往混淆了專業與興趣之間的概念,讓孩子把專業當興趣,而把他們真正的興趣看作是無用功,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迷失方向,這種興趣在孩子成長之後也會逐漸減退,但此時孩子已經錯過了發現自己的最佳機會。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3、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最好的自己”

這也是父母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父母總是希望看到孩子成為他們所希望的那樣,而常常忽略孩子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我的朋友一直希望女兒成為他們那樣的學霸,成為名校的學生。

當孩子與他們的願望背道而馳,拒絕上課外班,而是發展自己的手工製作品時,朋友也實在看不到女兒的興趣愛好對她的未來有什麼幫助,甚至是不贊成、看不上的,而女兒經營網店的經歷實則體現出她的自信、勇氣以及強大的領導力,這些對她未來的職業生涯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這些是需要父母去發現,去鼓勵,必要的時候進行引導的,因為這才是孩子“最好的自己”。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如何教孩子堅持“最好的自己”

或許有很多家長會產生和我朋友一樣的疑惑,孩子的興趣愛好能給他們帶來好的人生嗎?能讓他們找到“最好的自己嗎”?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Susan Newman博士認為,追求興趣愛好的目的不是獲得名校的通行證,或者是將來的職業成功;而是找到獨特的人生幸福源。而且興趣愛好並不一定一生不變,隨著孩子的成長,可能會發生變化。

也就是說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犯錯或受挫,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有了其他愛好,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不應該一味的糾正他們的錯誤或指責他們,而應該引導他們找回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併為之努力,教會他們在錯誤中獲得成長,這才是他們“最好的自己”。

精英媽媽反思:暑假和孩子一起“虛度光陰”,幫娃找到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並不是打造學霸的過程,而是保持他們獨特性和唯一性的過程。正如威爾遜曾說:

“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個性的工程師”

每個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而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儘可能多的在紙上面寫寫畫畫,堆砌過多的內容,這樣只會破壞這張白紙,而是應該幫助孩子拿起畫筆畫出他們自己想要的內容,因為這才是他們“最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