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說,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麼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了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來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點選載入圖片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些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有的不時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麼,再不時過來看下寫的怎麼樣,最後還要細心檢查。無論哪種陪法,都是在孩子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嗎?我認為不需要。

在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我們不需要那樣做,在最初的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他一些指導和提醒,讓他儘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可能是一週左右,後面就可以不管了,即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作業,最多提醒他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有時候甚至不要刻意去提醒他還沒完成作業,如果他自己忘記了,吃了一次虧,他自己會學著調整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寫作業的時間,即使睡前才想起來沒寫作業,家長也不要責怪跟慌張,也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要不你現在寫?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會更願意去執行。

你可以給孩子幾個選擇,是現在寫,還是明早早點起來寫,又或者不寫了跟老師說忘記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每個學齡兒童心中都有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自尊和對老師批評的懼怕,這讓他不會隨便放棄作業。

這個時候你需要讓他自己做決定,現在寫,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讓他自己完成,你該幹嘛幹嘛去。

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有個堅定地想法:它們只是“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要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孩子經歷過一次忘記寫作業後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時間每天按時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家長也不需要誇張的表揚,只需要告訴他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

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如果他又忘記寫作業也是正常的,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

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的方法,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掉。可以說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可沒那麼好脾氣,我一看孩子沒寫作業,火氣就上來。那麼我要說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去虔誠地思考,不去理性地處理,只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