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每一個小孩呱呱墜地,父母總是對他充滿期待,當有一天你問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孩子的答案會在你的預期裡嗎?

我們家娃剛步入小學時,學校按照慣例拍攝了成長紀錄片,並在結尾的部分問了每一個孩子的夢想,我發現有50%的孩子想當畫家,30%想當科學家,10%想成為老師,5%想成為動物學家,剩下的還有想當宇航員和舞蹈演員的。

雖然不可否認孩子們都對未來充滿期望,但並不能確定小豆包們當時就已經理解了夢想的意義,這些“夢想”可能多少都摻雜了孩子認知的經驗或父母的期待。

如果孩子想做的事與父母的期待達成共性,父母都會大為喜悅,可是如果孩子喜歡的事情偏離了父母的設想,家長又會如何選擇呢?家長希望孩子有才有藝,但是總看到孩子表現平平無奇。

你希望他練一項體能強壯體魄,可他只喜歡樹林裡捉蟲,你希望她在舞臺上彈琴行雲流水,可她只喜歡在球場揮灑汗水……

我曾經聽到過有個孩子跟她媽媽說長大的夢想就是當保潔員,媽媽大驚失色,趕緊跟孩子科普當保潔員多苦多累,是多沒有前途的職業,一定要好好讀書,不然將來會被人看不起。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怎麼當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低於自己預期的夢想,就沒法接受了呢?難道深層的原因不是這位媽媽自身對社會的焦慮和對孩子的不信任嗎?

媽媽的反應對孩子也有兩個非常不好的影響,一、是徹底否定了孩子,讓她感覺自己想做的事卻是特別糟糕的選擇,但內心又是嚮往的,所以會自我衝突。

二、是可能因此而對同類職業加上了一層濾鏡。這種否定多了,最後孩子慢慢會對熱愛的事情失去熱情,也不再會跟家長分享自己的小世界。

《小捨得》裡的子悠,成績優異,也有自己的愛好,特別喜歡研究小蟲子,長大夢想成為一個生物學家,媽媽不能理解,一心雞娃搞成績,還經常說他喜歡的蟲子是噁心兮兮的東西,打擊子悠所有的愛好,最終成功把孩子逼瘋了。

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圖源:網路)

那麼孩子所有的“夢想”,都應該被支援嗎?

當父母心中存有這個疑問,證明還沒看清這個“夢想”背後所帶給孩子的意義。

就拿剛剛夢想當保潔員的小姑娘來說,她心裡可能是對保潔阿姨把亂糟糟的房間變得明亮整潔的能力生出敬仰,抑或是對整潔度有要求,在收納整理方面有自己的天賦。

如果家長能看得到孩子的優勢,讓她有機會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去發揮去創造,未來說不定會多一位保潔勞模、整理大師,甚至有可能是開發黑科技保潔的工程師。

被支援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創造一切可能。

日本一所小學裡,6歲的俊介小朋友在節目中說出自己的夢想是:務農。節目現場的嘉賓鬨堂大笑,可能覺得這個夢想很沒出息吧。

但是俊介真的在為自己的夢想付諸實際的努力,每天跟著爺爺下地幹活,請教各種種植季節、培育知識、技術流程這些專業技能。

小小年紀已經是懂得很多農作技術的小專家了,領居家的菜地出現問題,也找小俊介幫忙。

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收割麥子、種植農作物、搬運蔬菜,體力活兒也不在話下,成人都覺得辛苦的差事,在小俊介眼裡卻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他熱愛的事物中,除了掌握了專業的種植技術,俊介更清晰了他的人生信條。

長大後的俊介依然在做農民的工作,繼續在為夢想堅持不懈,他說“無論如何,我一定會堅持自己的務農夢想,成為合格的農民,繼承爺爺製作葫蘆條的精湛手藝”。

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而俊介一路的成長離不開爺爺的支援,爺爺非但沒有嘲笑他的夢想,還親力親為去教他實際的工作,包括爺爺的好友也會給他一些教誨,成人給孩子創造了非常好的成長環境,在愛裡生長起來的孩子,身上自然是帶著愛的。

孩子被問到夢想,他說長大了要當保潔員……媽媽哭了

這樣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不攀比功名利祿的浮躁,不沉迷花花世界的慾望,始終保持一顆初心,踏踏實實的收穫自己耕耘得一個又一個小幸福。

世上的成功不是隻有一種標準,每一個追尋夢想的靈魂,都值得被尊重。

關於夢想,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它就像燈塔,永遠為你指引方向。

東方教育李老師溫馨提示: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父母,能真的下功夫去學習瞭解兒童發展規律和特點,以及對兒童的發展需求有深入的理解,都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核心基本功。

孩子是一顆種子,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長方式,只有懂得這顆“種子”,此才能給她正確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