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汽車底盤最好 多連桿麼還是扭力梁?

目前最複雜的懸掛結構是後輪的多連桿結構。很多人並不瞭解這個多連桿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哪種汽車底盤最好 多連桿麼還是扭力梁?

依然要從雙叉臂說起,不然說不清

其實啊,要說清楚這個道理,我們還是要從“雙叉臂”開始。因為多連桿本身就是從雙叉臂結構發展出來的體系。我們先看一下雙叉臂是如何工作的:上面一個三角臂,下面一個三角臂。中間連著“羊角”。

然後呢,車輪可以上下跳動,也可以左右“打方向”。——因為這是前輪。雙叉臂上下2個“鉸點”練成一條線,前輪就繞著這條軸線,左右轉向。沒錯吧??—— 那問題來了:直接把前輪的這套雙叉臂,用在後輪,結果會如何??車子能跑起來麼?

顯然是不行的!因為前輪的左右方向,那是方向拉桿拉住的。駕駛員用方向盤就能控制前輪的左右角度。可是後輪你沒辦法安裝一套方向盤啊!所以,後輪的懸掛結構,必然就要和前輪不同!!

前束控制桿,是一切的核心!老外的秘密!

好!核心的要來了啊!注意了!如果,雙叉臂結構,用到後輪,我們該怎麼改動結構??很簡單!——在雙叉臂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前束控制桿”!!我給出一個會動的示意圖,大家看一下,是不是瞬間理解了??——這就是教科書一樣正規的“多連桿原理”!(

然後第二個問題:大虎悠說過,多連桿後懸掛擁有“後輪隨動轉向”的能力。很多人是不理解這個的。沒關係!我們想一想:汽車在轉彎的時候,會不會有離心力??離心力會不會讓車身側傾??車身側傾之後,發生了什麼??

假設我們往左側急轉彎!我們在腦海裡想一個畫面:車身往右側傾,這時候,左側車輪的懸掛處於“拉伸”狀態,而右側車輪的懸掛處於“壓縮”狀態。—— 沒錯吧?!左側和右側的多連桿的擺臂,角度是不是有了變化??

前驅車的多連桿運動分析!

啊呀!說到這裡,是不是忽然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剛才我們說,多連桿是雙叉臂+前束控制桿。OK,我們假設汽車在筆直前進的時候,這條前束控制桿的水平角度(和地面的夾角)是10度,後輪處於筆直往前的狀態。那麼現在車輛往左急轉彎,左側懸掛的前束控制桿角度會如何變化?右側又如何?

答案是:左側前束控制桿的水平角度越來越大,而右側前束控制桿的水平角度則越來越小!沒錯吧?!這時候,你看看後輪是不是也在前束控制桿的作用下,微微的產生了一個偏轉角度??——後輪的左右偏轉剛好和前輪相反!!

那麼這時候車輛進入彎道的瞬間,是不是“更活躍了”??前輪往左的同時,後輪往右,轉彎半徑大大減小,車輛攻彎的瞬態變得非常活躍!很好的解決了前驅車“推頭”的問題。OK!說到這裡,是前驅車為了對抗推頭而演化出的“後輪隨動”。那麼後驅車又如何??

後驅車的多連桿運動分析!

我們觀察一下前驅車的多連桿的原理結構:前束控制桿的位置是在靠近車頭方向的一側對吧??OK!我們把這條前束控制桿,移動到靠近車尾的一側!(比如下圖的

寶馬

)剛好起到的作用和前驅方式相反。這時候,我們再想象一下,車輛往左急轉彎!車身側傾。

嗯??這時候,後輪的左右偏轉,居然和前輪“同相”!(剛才的前驅車是反相的),於是我們徹底恍然大悟!後驅車天生就是車尾非常活躍調皮。我們需要是更加偏穩定的調校!來抵抗這種“過於調皮的車尾導致駕駛困難”。於是後輪的隨動轉向就和前輪“同相”了。

結構萬變不離其宗,難的是調校

你看看,整體結構啥都沒變,僅僅只是移動了一下前束控制桿的位置,就調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特性!!神奇不??在比如前束控制桿的長度、本身的角度設計不同,那麼懸掛的隨動轉向的特性也會截然不同。

因此,前束控制桿的長度、角度這些都是底盤調校的關鍵核心!而比如

馬自達

的“E形多連桿”、大眾和

奇瑞

、還有一眾美系車現在喜歡玩的“柔性多連桿”……其實你仔細分析一下(做一下大腦體操,幾何運動軌跡分析)不難驚訝的發現,他們的運作原理,其實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甚至有透過縱向拉桿來充當前束控制的,但原理從未變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