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俗話說得好,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人生在世,無論身處什麼地位,都需要食物來填飽肚子,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然而,不同的人對於食物的態度,多少都會有不同的見解,譬如出家人不碰葷腥,宋朝人禁食牛肉等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餐桌文化,也因此衍生出了一系列與吃飯相關的詞彙。

如:進食、用膳、用齋等,但在電視劇中,我們卻通常能聽到一句話: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呢?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這句話

經常在客棧中出現,同時“打尖”往往還和住店一起相比較,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明白了“打尖”就是到店裡吃飯的意思。

可是,為什麼古人要將一個看起來和食物毫無瓜葛的詞語當作吃飯的代名詞呢?

眾所周知,華夏民族歷史悠久,光憑文字記載就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時代,但地大物博,又經過了數千年來的王朝更迭,每個省份之間的方言都略有不同,尤其是南方和北方之間的方言差別,基本上都沒法聽明白對方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所幸有普通話的出現,才讓南北方的交流變得如魚得水。

但是,在古代卻沒這麼好的時代,而“打尖”一詞,也正是源自於古代京津地區的方言,大概就是“打發一下舌尖”的意思,因此,“打尖”也間接的和吃飯扯上了聯絡,後來更是成為路邊客棧招攬生意的常用語。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隨著時代的慢慢變化,“打尖”的意義也逐漸有了別樣的含義。

按道理來說,如果單純的“打發一下舌尖”,直接說吃飯就行了,而京津地區的方言“打尖”又為什麼會在全國各地都流行起來?

關於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相對落後的交通方式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相對而言一直屬於冷兵器時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人們固有的生活習慣,但這種生活方式對於那些需要馬不停蹄趕路的人來說,顯然會在路上耽擱很多時間,因此,古代朝廷特意設定了驛傳制度,以便於往返傳遞文書和情報的人有個歇腳的地點。

官場出公差的人可以在驛站歇腳,但是來往的商隊,趕考的學子等等,都是沒辦法涉足驛站的,因此,客棧這個行業應時而起,與此同時,“打尖”的說法也流傳到了客棧行業當中,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逐漸成為了這個行業極具特色的代名詞。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打尖”通常和“住店”一起相提並論,可實際上這兩個詞語卻有相差甚遠。

從表面上看,“打尖”和“住店”似乎都包含了歇腳、吃飯的意思,可倘若細想,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

一般來說,“住店”是代指在客棧內比較長期的居住下去,和現代半年起租的短租房意義差不多,這層含義在《水滸傳》中也深有體現,魯智深直言金老父女二人才是名副其實的住店,從側面證實了古代關於“住店”的真實意義。

反觀“打尖”就顯得利落許多,只是單純的代表在客棧暫時的歇歇腳,有可能是晌午吃頓午飯,也有可能是晚上舒舒服服睡個好覺,這都屬於“打尖”的範疇,但同時“打尖”也更加側重於吃飯,比較吃頓飯的功夫,可以緩解許多疲憊,填飽肚子之後,又可以接著趕路。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根據史料記載,“打尖”最初的意義其實可以說成是“打火”,這種類似象形的借代意義在許多古文中經常出現,例如“壘磚”就指代的是“砌房子”的意思,“桑梓”則指代的是“家鄉”的意思,同樣的,“打火”正是代表了“吃飯”的意思,大有敞開爐灶烹飪豐盛食物的勢頭。

後來,被形容吃飯的“打火”一詞漸漸演變成了“打尖”,相比起“打火”這個詞語,“打尖”顯然更偏向於雅稱,因此也被客棧一直沿用,逐漸形成了行業代名詞。

但也有學者對這個說法表示微詞,有學者提到最開始是有人將“打尖”誤以為是“打間”,表示訂下一間住宿客房的意思,只單純的表示暫訂歇腳的客房,很快就會啟程,可後來卻逐漸加入了吃飯的意思,“打火”的意義也慢慢參與進來,這才出現了“打尖”一詞。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這個說法在宋、元時期的小說著作中十分盛行,客棧中的“打尖”一詞也是在這個時期被迅速發展到全國統一的情況。

但是,由於“打尖”從音準上和“打劫”十分相似,因此又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客棧行業的內部黑話,甚至有人提出,“打尖”一詞本身就源自於江湖黑話。

事實上,有這個疑慮也在所難免,古代對人口戶籍的管理十分鬆懈,尤其是對一些商隊來說,但凡在半路上遇到了黑店,或者是流匪,對他們都是致命的打擊,輕則失去貨物和錢財,重則性命難保。

影視劇裡常說的“打尖”究竟是何意義?為何引來多重爭議

同時,很多客棧為了更加方便來往客商,通常會選擇開在鎮與鎮之間的半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歇腳的人感到害怕也理所當然。只不過,將“打尖”誤會成“打劫”,可實實在在冤枉了客棧老闆,試想一下,客棧是做敞開大門迎八方來客的生意,如若讓人聯想到黑店,哪裡還能生意興隆呢?這和客棧盈利的目的顯然很背道相馳。

宋元時期各種文化璀璨奪目,小說和雜劇也達到了盛行的頂峰,在這些章節劇目當中,經常能看到客棧小二的“打尖”慣用語,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了“打尖”的意義。

實際上,“打尖”最廣泛的意義是在旅途或者是勞動中短暫的休息吃飯,一般來說更加側重於吃便飯,所以才會有“打發舌尖”的意義來源。

關於“打尖”的來源多種多樣,但總體來說都是代表著吃飯和短暫休息的意思,像《鏡花緣》、《水滸傳》等名著中,都曾有過對“打尖”一詞靈活的詞義運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