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宏光MINIEV 點選瞭解詳情

作者  |  程功  李承恩

忽如一夜春風來。長期被業界輕視的低價低端電動車,而今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價格和低速電動車(即“老頭樂”)差不多的新生代產品,不但迅速開始霸佔銷量榜單的前列,還成為全行業熱議的話題。

只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所謂的“春風”,很可能更像一股“妖風”,逐漸讓電動汽車行業迷失在銷量數字中,而忽視了電動汽車技術突破的重要性。

“這些(低價低端電動車)沒什麼技術含量!我不是不能做,而是根本不屑於去做。”國內某大型電動車企業負責人李勇如此對車市物語說到。

作為同行,李勇非常佩服這些企業在成本控制、營銷造勢上的成績,他坦誠這是很多汽車廠商所不具備的。“但作為一個希望電動汽車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人,我無法忽視這些車在安全性、技術實力上的缺失,這是不正常的。”

李勇堅定地認為,如此多的低價低端電動車擠佔市場,對於推動行業發展沒有意義。

然而,似乎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開始對這個過去忽視的市場發生興趣。

根據車市物語的不完全統計,自上汽通用五菱推出

宏光MINIEV

(配置

|詢價)

並大獲成功後,已經有不少於7家企業在跟進這一熱潮。而在工信部此前公示的343批次新車中,有19個公告號的11款車型為小型電動車,佔到乘用車總數的三分之一。

同時在5月份銷量排行榜單上,五菱宏光MINIEV以26742輛的成績高居榜首,力壓特斯拉

Model 3

(配置

|詢價)

Model Y

(配置

|詢價)

。在前20名乃至前10名中,也能看到多款低端電動車的身影,而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低價。

一直以來,低價低端電動車市場都是“老頭樂”企業獨霸一方,大型汽車製造商不大願意放下身段,來和這些“地頭蛇”企業搶份額。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正規軍”加入對低價低端電動車市場的收割,幾乎所有“老頭樂”企業都意識到了一絲“不對勁”。

“工信部的新國標就要來了,這是對低速電動車轉正的好訊息,但我卻高興不起來。這意味著我們要和那些大品牌在一條賽道上競爭,我們是打不贏的。”有低速電動車公司的負責人陳海這樣感慨,“但說出來也可笑,這些有實力的大公司不去做中高階電動車研發升級,偏偏要和我們來搶市場。”

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角逐低價低端電動車市場,這對發展關鍵期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不少業內人士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01

存在即真理,銷量即正義

“賣得太好了!我連展車都賣出去了,你現在下訂單,提車要等3個月。”在北京一家銷售低價低端電動車的4S店,工作人員孫欣不無驕傲地說。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宏光MINIEV 點選瞭解詳情

宏光MINIEV

宏光MINIEV

2。88-4。36萬元

詢底價

Model Y

Model Y

34。79-37。79萬元

詢底價

Model 3

Model 3

26。67-33。99萬元

詢底價

車市物語詢問了不少消費者,他們普遍是被超低的售價吸引而來。“價格才3萬元,這實在是太划算了!”在不少消費者眼裡,這些“小車”只是個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買菜上班接送孩子,電費低、停車方便,“品質怎麼著也比老頭樂好吧?”

“我是買來佔號用的,家裡平常有燃油車用,這麼便宜還沒有購置稅,比買二手車佔號划得來。”

或許正是對這類消費需求的完美契合,讓這些低價低端電動車“火出了圈”。

“客觀來說,售價低於5萬元、滿足短途出行為主的電動車,這個市場是存在的。中國有大量的低收入群體,他們需要一個價格親民的可以遮風擋雨的代步工具,而高收入群體,也有第二輛甚至第三輛車的需求。”清華大學教授、原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認為,低端低價電動車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迅速開啟市場局面,提振銷量數字的“利器”。

“宏光MINIEV這樣的產品是現象級的,我看到了就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呢?”一家自主品牌企業營銷負責人楊輝如此說,“技術上難度不大,關鍵在於如何降低成本。對於營銷來說,這些產品的需求很大,也能帶動品牌的推廣。”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宏光MINIEV 點選瞭解詳情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車市物語,當前的電動汽車市場,處於“兩頭大、中間小”的階段。以宏光MINIEV為代表的低端電動車,和以Model 3、Model Y為代表的高階電動車,是推動當前電動車市場增長的兩大“引擎”。

而一直被業界寄予厚望的中端市場,目前還沒有迎來爆發的時刻。“你看大眾在華雄心勃勃推出的ID系列產品,高不成低不就,目前的表現就很一般,南北大眾加一起月銷剛剛過1000輛,這顯然和大眾的期待是很大出入的。”楊輝如此表示。

“我們已經放緩了對中端電動車研發工作。”一家大型國有自主汽車公司的高管楚華透露說,“大家都看到了低端和高階市場是熱點,我們正在加緊這兩個市場的佈局,而中端市場爆發的機會,我們還在等待。”

同時楚華還強調,在高階市場,想要撼動特斯拉、蔚來等企業的地位也需要時間,但在低端市場緊隨五菱宏光MINIEV亦步亦趨,卻並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在充分借鑑了“成功經驗”後,楚華的企業迅速迎來銷量的暴漲,單是2021年前5個月的電動車銷量,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銷量。

“立竿見影!”楚華表示,“這背後的秘密,說難也不難,就是得有本事把成本壓低,把價格降下來。”

02

沒有技術含量就是最大的技術含量

正如前文消費者所說,超低的售價,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第一要素。

按照車市物語的統計,當前在售低端電動車(不含非法的低速電動車),售價最低的是凌寶汽車的凌寶COCO(2。68萬元起),其次是宏光MINIEV(2。88萬元起),其後還有御捷朋克美美(2。98萬元起)、雷丁芒果(2。98萬元起)、長安奔奔E-Star(2。98萬元起)、海馬愛尚EV(3。98萬元起)、歐尚尼歐II(3。99萬元起)、思皓EX10X(3。99萬元起)等一系列車型。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對於能夠做到如此低價的秘訣,業內知情人士王鶴表示主要是兩點,一是藉助規模優勢,降低零部件採購的價格,“大型公司在和供應商談判時,有著更強的議價權,供應商這裡的損失,可以透過其他專案補回來。”

第二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盡力拉低這些低端電動車的配置,“有的沒的,都給你整沒了,最後幾乎就是個能開的鐵皮盒子,當然成本夠低了。”

儘管智慧化與電動化結合是全行業的共識,但這些低端電動車,充其量只能算是電動車,與智慧化毫不沾邊。不久前,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下過一個結論——“15萬元以下的電動車都算不上智慧車”,更別提這些連5萬元門檻都沒邁過的車型了。

“很多低配車型,連收音機、空調冷風這些都沒有,2021年了,居然還有人開著這樣的車上路,不得不說是一件很神奇的事。”王鶴調侃說,感覺回到了復古的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有輛車開就很了不得了,誰管你車上有沒有收音機和冷氣。

但更重要的,是在主被動安全配置上的缺失。根據車市物語的梳理,這些產品(尤其是低配版本),基本都會取消諸如剎車輔助、牽引力控制、車身穩定控制等多項關鍵安全功能。即便是最基本的安全氣囊,也是能省則省,要麼是光有主駕氣囊,沒有副駕氣囊,要麼是主副駕氣囊一起取消。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圖:海外賓士C級與Smart的碰撞測試

“很難想象這些產品發生中高速碰撞後會怎樣。”王鶴表示,這些產品甚至沒法去參加C-NCAP、C-ISAI等國內的碰撞測試,“主觀地判斷,成績不能說是慘,可能是非常慘。”

王鶴特別提到了日本的K-Car,儘管從外形上看,國內風靡的低端電動車,和日本的K-Car有些類似,但K-Car本身的工藝水準不低,配置也很高,甚至是擁有6氣囊、電子穩定系統、坡起輔助、自動剎車;舒適配置方面還有自動空調、方向盤加熱、座椅加熱,電動摺疊後視鏡等,“不能說是差異很大,只能說是完全不同。”

事實上,這也成為不少業內人士批評低價低端電動車最直接的一點。

“這些大大小小的汽車企業,都在一窩蜂式地生產這種‘工業垃圾’,我作為從業者,感到的更多是羞愧。”汽車工程師劉明表示,“這些車最大的技術含量,就是沒有技術含量。”

03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電動車?

“透過縮水配置來降低成本,這與提升技術能力來降低成本,是兩條截然相反的技術思維。”劉明認為,這種陷入“低價+低端”的內卷,無助於行業的進步,“大家發現只需要縮水配置就能夠賣出去,誰還願意去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李勇說,假如能夠維持車輛連續行駛一個小時的電機需要30kW功率,但如果出現一款電機功率20kW的競品車,那麼車企領導會給研發壓力,要求把成本進一步降低,來和對手競爭。

“大家貼著達標線,最後看誰更沒底線,這就很痛苦。”李勇搖頭苦笑。

很多從事電動汽車研發的工程技術人員都認為,當前電動汽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攻克以電池為代表的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透過技術升級來降低成本,以實現電動汽車成本和售價能夠與燃油車持平甚至更低。

“市場有些畸形,部分企業又有些短視,如果過度注重短期內銷量的提升,忽視了對研發的投入,這對全行業可謂災難。”劉明覺得,有少數企業明顯被這股浪潮帶偏了,“這勢必會透支消費者對電動汽車好感度和信心,他們會覺得,咱們國內的汽車廠商,發力電動汽車這麼多年,就只能搗鼓出這些個沒有安全氣囊的玩意兒!”

“最近經常會有人說,這麼便宜的車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反正也不會跑高速,哪怕沒有安全氣囊,低速行駛撞一下也無所謂。這是很悲哀的!”王鶴認為,“在路上,由於路權平等,沒有人會區分你是低速車還是高速車,如果因車輛安全出現了交通事故,實際上是整個社會在買單。”

深度 | 低價低端電動車的“妖風”該停了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電動車呢?

“一定要安全”,陳全世說,“車輛無論賣得多便宜,一定要達到國家的碰撞標準,氣囊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任由不安全的車上路,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李勇覺得,電動車上路需要一定的門檻,以推動產業升級進步。“如果任由主機廠以這種態度造車,雖然我們國家的路上都是微型電動車,但實際上造出來的,也只是能上牌的另一種老頭樂。”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能在技術上帶來突破或者啟發的電動車。”李勇強調,他不一定是高價格的,但一定是高技術含量的,“成本的降低依賴的技術突破,而不是底線的喪失。”

讓這股“妖風”停一停,這已經是很多業內人士最殷切的期望。

(應受訪者要求,李勇、陳海、孫欣、楊輝、楚華、王鶴、劉明均為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