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收購華晨汽車,民族企業變外企,痛失“中華”,是福是禍?

寶馬收購華晨汽車,民族企業變外企,痛失“中華”,是福是禍?

文|華商韜略新媛

繼中華牙膏之後,中華汽車也要成為外國人的了?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94年,中華牙膏就被歐洲巨頭聯合利華收入囊中,品牌雖有“中華”二字,卻早已不是國貨。

曾作為牙膏品牌中的佼佼者,被聯合利華收購後市場地位卻逐漸埋沒,如今,中華牙膏的市場份額佔比已不足10%。

最近,又有一家以“中華”為名的汽車品牌,面臨著被外企收購的“窘狀”,或許過不了多久,它也將被人們遺忘在歷史之中。

寶馬收購華晨汽車,民族企業變外企,痛失“中華”,是福是禍?

據相關報道,8月31日上午,華晨集團以及12家企業實質合併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寶馬或將以16。33億元購入中華品牌汽車生產相關資產,以及華晨汽車製造股權。

雖然關於這場收購案還未蓋棺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曾一度赴美上市的華晨集團,如今早已被“折磨”得千瘡百孔。

1992年,華晨集團正式成立,同年便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第一股”赴美上市,當時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巨大轟動。

到了2000年,華晨集團銷售收入突破60億大關,稅後利潤也高達18億元,是僅次於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的國產汽車品牌,也是在2000年,華晨與寶馬正式達成合作協議,次年5月,華晨寶馬正式成立。

當其他國產汽車還在渾噩迷茫之時,華晨卻早已形成了“技術之路”的華頌、“合資之路”的金盃通用和華晨寶馬以及“研發之路”的中華汽車三條道路,如此多重運作下,華晨市值一度高達246億。

寶馬收購華晨汽車,民族企業變外企,痛失“中華”,是福是禍?

但是由於對合資板塊的過於側重,雖讓華晨寶馬成功攻破中國市場,但自主品牌的研發程序卻變得艱難,再加上董事長仰融與遼寧省風波不斷,2004年,華晨淨利潤跌至4860萬元。

三年後,華晨汽車從紐交所退市,後來華晨更是把汽車製造讓權給寶馬,這也為今天的寶馬收購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從此,寶馬汽車成為了華晨主要營收手段,據相關財報顯示,2011年到2019年,華晨寶馬淨利潤平均每年在17億元至63億元,所佔比一度高達95%至121%。

即使寶馬為大,但也能讓華晨維持在一個收支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在2018年,華晨迎來了巨大的轉折點。

2018年10月,華晨集團宣佈,在2022年之前,寶馬將以290億元再度收購華晨約25%股權,這使得寶馬與華晨5:5的股比正式被打破,此訊息一出,華晨中國的股票立刻應聲下跌。

此後,華晨更是頻頻陷入到債權糾紛、股權凍結、高額訴訟等各種漩渦中無法自救,到了2020年10月,華晨因債券到期違約導致爆雷,違約金合計高達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為1。44億元。

這下讓苟延殘喘的華晨集團再也無法翻身,一個月後便向瀋陽中級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寶馬收購華晨汽車,民族企業變外企,痛失“中華”,是福是禍?

寶馬的此次收購,是讓華晨起死回生,還是僅為自己擴大產能,我們不得而知。

但從此,購買華晨寶馬的車主們,或許再也不用費勁摳掉“華晨”二字了,這讓人們內心不免五味雜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