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裡的文化

之前被朋友安利,徹底追看《正陽門下小女人》這個電視劇。

沉迷這一電視劇,不僅是因為酣暢淋漓地女性創業,還因為劇中所體現的衚衕的文化。

在劇中,蔣雯麗所飾演的徐慧真,有著時代女性的悲哀:

堂妹代相親,丈夫在她臨生產前丟下她和堂妹雙宿雙飛。

這樣一副慘兮兮的人生牌,徐慧真硬生生打成了王炸。

她不僅把小酒館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在與人接觸的同時,選擇出了自己的終生伴侶。

衚衕裡的文化

這裡,就不得不提北京的老胡同了,因為徐慧真的小酒館就開在衚衕裡,來這個小酒館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有滿人的後裔,還保留著以前的“貴族氣息”,吃顆花生米也和別人不一樣,愛好是看古董,也有家境不好的人,就如蔡全無,因為從不要小菜,當小酒館人滿的時候,就會自覺地離開桌子。

大家一起嘮嗑喝酒,宛如

一幅

老北京的衚衕縮寫圖。

也許是時光的洗禮,衚衕如同是老北京的代言,但凡在北京生活過的名家,都會為衚衕填上一筆。

如《衚衕的故事》一書中,便收錄了四十餘位著名作家關於北京胡同的散文。

他們有人在北京胡同生活了很多年,有人只是短暫居住過,僅僅是時間的差異,便讓他們對衚衕有著不一樣的感情,也有不一樣的視角。

衚衕裡的文化

1、外形簡單,內裡複雜

季羨林在《我愛北京的小衚衕》中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他在歐洲待了十年多,回到北京後,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衚衕裡,這條衚衕名叫翠花衚衕。

而他所居住的宅子,卻跨及兩條衚衕,前門是東廠衚衕,後門是翠花衚衕。

衚衕的名字都不起眼,內裡都是複雜得很,比如季羨林所居住的這個宅子,是大家嘴裡的“凶宅”。

但環境卻出奇的好,宅子的建築也及其複雜,“重樓複閣,迴廊盤曲,花園重疊”,陌生人進去了,迷路是不可避免的。

季羨林在文中說:

“外面十分簡單,裡面十分複雜;外面十分平凡,裡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許多小衚衕共有的特點。”

衚衕裡的文化

且不說衚衕裡的建築總是會讓人驚喜,單單是衚衕的彎彎道道,就足夠讓人感到心的起伏了。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有的是山路十八彎,有的是弄裡拐一拐。北京的衚衕則是藏龍臥虎。

林斤瀾這樣說:

“從輝煌的禮堂出來,拐進一條馬路,再一拐是馬駒衚衕,又拐駒尾巴衚衕,還拐是尾巴後坑,那也是衚衕”。

黃宗英也在《彎彎繞,繞繞彎》一文中,這樣寫:

“大衚衕串小衚衕頂死衚衕打回頭又找不著衚衕口,彎彎繞,不識東西南北地瞎轉悠難道僅僅是在衚衕裡嗎?”

呼……這麼長的一句話,讀起來真像那彎彎繞繞的衚衕,不帶停頓的。

衚衕裡的文化

2、熱鬧和安靜的結合

說起北京胡同,藍翎這樣說,天一亮,衚衕裡便是熱鬧的,天一黑,便會十分安靜。

哪怕熱鬧,也聞不到銅臭味,為什麼呢,因為這裡的人和景,會讓你感受到文化的底蘊。

衚衕從來不是簡簡單單的住宅,那些小店總是會無孔不入地鑽進每一個需要的角落裡。

早上有豆漿,晚上有餛飩。還有小門面裡的小飯館,寫著各種風味,引誘著你肚子裡的饞蟲。

衚衕裡的文化

而那看似平平的衚衕和宅門,很有可能曾經做過某位大家。

我之前去北京,也有串過衚衕,寬的路、窄的道,各有各的好吃,還有那古老的磚牆,每一塊似乎都蘊含著一個故事。

有時候,眼前會出現一家時尚的咖啡店,店不大,但很精緻;有時候,前面會出現一個賣豆汁的攤位,大家隨意而坐,歇歇腳,品品風味小吃。

總之,不會讓你感到孤單。

合上《衚衕的故事》這本書,也許他們筆下的衚衕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同,但讀過,感受過,便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衚衕裡的文化

就像朱寨在《忘不了的衚衕口》的文末所說:

“我說的這個衚衕早已被高樓大廈取代。我母親也早已去世。但我每次經過那裡,都想起那原來的衚衕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