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秦朝一手終結了春秋戰國長達幾百年的亂世,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時代,

其中秦始皇所留下的大一統思想更是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

直至如今,秦朝的文化、政治及經濟等方面的內容也無時無刻不引人探討,讓人讚歎於兩千多年前古人的偉大智慧。而在諸侯爭霸、人才輩出的春秋戰國時代,

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與其自身的獨特環境是分不開的。

可以說,正是秦國的獨特性,才最終成就了它的輝煌。

一、關中地區是秦國得以崛起的地理資本

1、富庶的關中平原為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從古至今,平原一直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最理想的地理環境。

無論是城市的擴張,還是農田的耕種,抑或是軍事行動,平原都遠比山地更加方便,也更利於人們的行為活動。也正是因此,我國古代長期都是以北方平原作為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心來推動國家發展,其中又以河南、陝西為代表。

相比之下,南方則由於自身地理環境上的崎嶇複雜而在發展上受到限制,直到後期隨著北方社會變動才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

。在當時國境主要是現如今陝西地區的秦國,關中平原就成了秦國統治的核心區域,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與此同時,從河流灌溉上來看,關中平原內部有著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橫貫整個平原。

事實上,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本身就是渭河在億萬年的時間當中,將其中所裹挾的泥沙囤積起來才最終形成,是屬於河流的產物,地理上將其稱為沖積平原。最後,從氣候上來看,關中平原的條件也並不算差。

關中平原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降水量在五百毫米至八百毫米之間,即便是降水量最低的時候也超過了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

,完全可以承載大規模的農業活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

而在氣溫上,關中平原的年平均溫度也不過是六至十三攝氏度,很少出現極端惡劣天氣以致於人們無法生存的情況。正是仰仗著這些地理優勢。秦國成功了一個牢固且繁榮的大本營。

2、地理位置上為秦國創造了屏障

關中平原之所以會有著這樣一個名字,就是來源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

關中平原被四個關隘環繞,分別是東面的通關,西面的大散關,南面的武關以及北面的蕭關。

其中,潼關就是先秦時期的函谷關,在東漢時期才改名為潼關,為四關之首。

在冷兵器時代,面對著來自東方的敵人,函谷關一直髮揮著極為重要的防守作用,正如賈誼《過秦論》當中所說: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一個函谷關,便能夠將六國敵人全部阻擋之外

,其中固然有著六國軍隊彼此心懷鬼胎的原因,但函谷關的防守能力之強也可見一斑。

可以說,只要函谷關守住,長安的安全性就能得到極大的保障。

西面的散關則同樣重要,是被稱為“川陝咽喉”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武關和蕭關雖然在歷史上的名頭不如前兩者,但它們的存在卻絕不能忽視,對秦國的防禦體系來說都至關重要。

此外,如果從整個中國來看,關中地區同樣相當優越。

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秦國所要面臨的主要敵人幾乎全部處在東方,這就使其可以在據守關中的情況下,隨時觀察外部局勢以決定是否出兵。

而如果從南方來看,如果秦國選擇向南攻佔漢中,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戰略資源,

從地形地勢上來看也能夠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高屋建瓴之勢,對南方的楚國形成致命的威脅。

3、水利工程的興修使秦國的資本愈發強大

作為人生存發展的必要元素,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古代乃至現代人群聚集在河流旁邊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文明來說,擁有足夠的水資源來灌溉農田更是重中之重。靠水越近,獲得水資源的成本就越低,國家就越強大;離水越遠,獲得水資源的成本就越高,國家的發展也會因此陷入困難。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在中國大陸上之所以會有著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的劃分,

其來源依據就是農業的發展必須至少在每年的降水量上達到四百毫米,否則就只能進行畜牧活動

,這也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燕國等修建的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為目的的長城甚至都與這條線路大致重合。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本國內部的水資源足夠充裕,就成了當時統治者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就此被提上日程。相比於其它六國來說,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在戰國時代,韓國將鄭國派遣到秦國,試圖以修建水利工程的名義來損耗秦國的國力。

雖然後來韓國的計劃暴露,但秦王在聽從李斯的建議後不僅沒有將其誅殺,反而使其繼續修建鄭國渠。

鄭國渠修建成功後,本就富庶繁榮的關中地帶更是在水資源的獲取上不再僅僅只是依靠於天氣

,極大調節了關中地區的旱澇情況,“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而早在修建鄭國渠之前,都江堰則已經為秦國服務多年。雖然現如今的成都被譽為天府之國,擁有十分良好的地理條件,但在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前,成都卻是一個旱澇災害十分嚴重的地區。

當消滅古蜀國後,有鑑於蜀地重要的戰略地位,秦國對這裡的治理持十分重視的態度。

當李冰被任命為蜀地郡守後,借鑑於前人治水的經驗,成功修建了都江堰,其工程之偉大直至現在都還在正常使用

在統一六國後,秦朝又在廣西地區修建了靈渠,對推動當地的發展來說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正是有著這些水利工程的存在,秦國在農業發展上所受到的限制變得愈發薄弱,

在其他國家還只能完全仰仗天氣的時候,秦國卻已經將人力的能動性大大發揮了出來,

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偉大。

二、秦國的對外政治政策十分成功

1、以關中為依託的連橫策略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愈發強盛,在與六國的爭霸戰爭當中愈發呈現出難以對抗的態勢。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秦國一一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無疑是遲早的事情。有鑑於此,

出生於洛陽的蘇秦在考量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和地形地勢之後,提出了將東方六國聯合起來以對抗秦國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在這一政策下,即便是強大如秦國,最終也只能將勢力蜷縮在函谷關一帶左右,其對外擴張的活動一時陷入停滯。正當此時,秦相張儀以針鋒相對的態勢提出了連橫策略

,即聯合對秦國威脅較小的楚國與齊國,打壓離秦國較近的韓國與魏國,六國的合縱策略自然就會土崩瓦解。

連橫之所以能夠在最後取得成功,需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

在合縱一事上,不同國家對其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齊楚燕等國來說,秦國對它們尚且無法形成太大的威脅,因此對合縱的態度較為冷淡;對韓趙魏三國來說,秦國統一天下第一個消滅的就是他們,因此對合縱相當熱情。

在這種態度不一的情況下,合縱自然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另一方面,

秦國本身佔據著函谷關這樣一個天然屏障,六國聯軍就算再強大,也只能做到讓秦軍無法出關,

對秦國幾乎無法造成任何損害。相比之下,它們僅僅是在駐軍上就已經是相當大的負擔了,合縱顯得得不償失。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2、秦國曆朝歷代的經營使關中地區更加繁榮

不同於其它從周朝立國時便已經出現的諸侯,秦國直到東周初年才正式成為諸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土地。

在秦國初期,

秦國在西面要面對來自無數西戎的進攻和襲擾,在東面要面臨來自晉國的攻擊

,同時在政治體制和思想文化的建設上也要落後於其他國家,這使秦國在當時成了名副其實的弱國,長期被中原各國所輕視鄙夷。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秦國諸王開始奮發崛起,

向西擴土千里、掃除了後顧之憂,向東佔據河西、有了向東方擴張的資本,向南滅亡蜀巴苴三國、建立了從上至下的戰略優勢

。正是在歷朝歷代秦王的苦心經營下,秦國才最終將所有不利條件轉化為優勢、成就了千古霸業。

秦國崛起的政治、地理因素是什麼?

三、總結

總的來說,

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戰國亂世的最終霸主,與其自身的地理地形優勢分不開

。無論是從自身發展還是從對外謀劃來看,關中都是一個極好的地區,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便是如此。

此後中國曆代王朝當中也有許多都將關中作為自己統治的核心區域,漢唐兩朝便是最為鮮明的例證。當然,即便地形再如何優越,也需要人的主動發展。很顯然,在秦國擁有數代明君的情況下,

秦國最終合理利用了這些優勢,為秦始皇的統一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