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淺說水滸》第082期(文/焦目)施耐庵寫水滸這本書,依據是北宋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歷史上宋江起義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畢竟三十六人就能橫行齊魏,幾萬官兵奈何不了,確實有點猛。不過跟同時期的方臘起義沒法比,無論是聲勢還是範圍。最後張叔夜招募了點敢死隊,就平定了宋江。施耐庵在寫宋江等人時,又結合了宋元的話本和雜劇,加上自己的原創,寫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當然,施耐庵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所以書中難免有些錯誤。書中寫到北方地理時,有不少問題;但寫到南方地理時,又相當精確。

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除了地理類,還有一些歷史性的問題,比如書中第三回,就有一個不太明顯的錯誤。話說高俅謀生時,先被董將仕推薦給小蘇學士,小蘇學士又把他推薦他給駙馬王晉卿,王晉卿讓高俅給端王宋禮物時,碰巧看到端王在踢球,一時沒忍住,踢了回去。從此,他被端王留在身邊,直到不久後一天,哲宗駕崩,端王做了皇帝。原文是這樣的:未及兩個月,哲宗皇帝晏駕,無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議,冊立端王為天子,立帝號曰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水滸傳》這話基本沒問題,除了“立帝號曰徽宗”六個字。

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所謂“帝號”,出自秦始皇之口。當時嬴政統一六國,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是第一位征服諸侯的“帝”,不宜再叫“皇”或者“帝”,所以叫大臣們商量一下,自己該有個什麼“帝號”。大臣商量之後,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結果,那就是“始皇帝”。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史記》所以,嬴政的帝號就是“始皇帝”。按著他的本意,他子孫後代的帝號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但可惜秦二世而亡,以後的朝代又不繼續稱什麼二世三世,所以後來的皇帝,帝號統統都是“皇帝”。說白了,帝號就是號稱皇帝了,沒別的意思。

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趙佶以前是端王,立為皇帝之後,自然有了帝號。帝號只有兩種情況會出現。其一是不做皇帝,比如趙匡胤做皇帝后,就把原來的周恭帝柴宗訓帝號去掉了,改成“鄭王”;其二是被追尊為皇帝,比如曹操、司馬懿等人,壓根沒做過皇帝,所謂魏武帝、晉宣帝都是他們子孫追尊的。至於“徽宗”,則是趙佶的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後,後人會給他建廟,用來祭祀紀念。廟號就兩種,祖和宗,評價標準也很簡單,祖有功而宗有德。通常而言,開國皇帝叫“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和宋太祖、明太祖等;後來的皇帝叫“宗”,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宣宗等。

水滸中的錯誤:端王剛做皇帝,就知道了自己廟號是“徽宗”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且“祖”也只有一位。但是三國魏破了這個規矩,曹操、曹丕和曹叡居然都叫“祖”,惹來後世不少批評。“徽宗”也是廟號,既然是廟號,肯定是趙佶死後才能有的,並且死後兩年五個月才得到。書中說趙佶剛做皇帝就有帝號沒錯,但是說帝號“徽宗”就大錯特錯了,活著的趙佶是不會知道自己廟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