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故,臨終前,曾有意將荊州交給劉備,但劉備拒絕了。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書》中的記載: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這也成就了劉備的部分仁義之名,並造成了後來荊州歸屬權的不明確。

赤壁之戰後,劉備還只能暫時借取荊州,引發了後來的諸多事端。

當時,在劉表病榻前的劉備想不想要荊州?肯定想的,他想復興漢室,沒有根據地怎麼行?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並且,荊州是諸葛亮在

《隆中對》

中指明的北伐前進基地之一,對於劉備來說,是必須要佔有的。

那麼,劉備為何拒絕了劉表的提議?他當時放棄荊州,也絕不是如他所講的:

“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劉備並非沒有接受他人贈與疆土的經驗,很早以前,他就接受過陶謙贈與的徐州,再接一次荊州也沒什麼。

但此一時彼一時,或許正是接收徐州的不成功,讓劉備吸取了教訓。

另外,劉表也未必會真心把荊州讓給劉備,他跟陶謙也是不同的,沒準就是在試探劉備,是否有奪取自己基業的想法。

下面,我就簡單聊聊這個問題。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一:劉表是否真心讓荊州‍?

裴松之在注引

《三國志》

時,對劉表臨終前讓荊州給劉備的評價是:

“此亦不然之言。”

他認為,劉表始終是要把荊州之主的位置交給兒子劉琮的。

他的看法應該是正確的,劉表不會如陶謙那般,把荊州讓給劉備。

劉表從當上荊州刺史到其病死,在荊州足足打拼了十八年,還跟荊州豪族聯姻,早把荊州當成了自家的基業。

而陶謙從當上徐州刺史到病死,一共才六年,根本沒來得及把徐州經營成自家的地盤。

在陶謙死前,因為曹操勢大,他還一度準備放棄徐州逃回老家:

“謙恐,欲走歸丹楊。”

把老家當成後路的陶謙,在對待徐州的心態上,跟劉表對待荊州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加上陶謙的兩個兒子都不是當官的料,史載陶謙兩子

“皆不仕”

,無人繼承基業的陶謙讓出徐州毫無猶豫之心。

劉表就不同,他在荊州的十八年時間裡,已經把自己融入進了荊州,荊州就是他劉表的,他死後是他兒子的,誰搶他跟誰急。

且因為跟荊州豪族的聯姻,劉表的家事,荊州的歸屬,也不是他獨自一人就能說了算。

其妻蔡氏及背後的家族,還有龐大的聯姻勢力,都不會允許劉表把荊州讓給外人。

所以,劉表讓荊州給劉備是假的,是試探,沒準廊下就埋伏著刀斧手,劉備稍有應對不當,就有可能被幹掉。

即使劉表不忍心殺劉備,或許也會明言,想要荊州的話,如果擺不平蔡氏及她背後的勢力,就帶著你的人離開吧。

劉備能怎麼辦?只能馬上表示拒絕。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二:如果劉表是真心讓荊州,劉備應該接受嗎?‍

如果劉表是真心讓荊州,劉備也無法接受。

同樣拿徐州做比較,陶謙讓徐州時,劉備之所以在陳群的強烈反對下,依舊去接收徐州,是因為徐州本土勢力對於劉備的進駐,普遍持歡迎態度。

劉備接收徐州,除了有陶謙的遺言外,還有糜竺、陳登、孔融的力勸,

《三國志·先主傳》

中記載: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糜竺是徐州土豪,還是陶謙的遺言執行人,陳登代表徐州士族,孔融雖非徐州勢力圈中的人,但他是天下名士,是孔子後人,代表著一定的大義。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另外,徐州的另一股相對獨立的勢力,即駐紮在開陽一帶的臧霸,跟劉備的關係也不錯,他也不反對劉備入徐州。

因此,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時,得到了當時徐州上下所有本土勢力的歡迎。

即便是這樣便利的局面,劉備還是因為沒能處理好跟陶謙遺留下來的丹陽兵將領的關係,輕鬆就把徐州丟給了呂布。

再來看建安十三年時的荊州,此時的荊州本土勢力,對於劉備的態度,可沒有當初陶謙讓徐州時那麼整齊,願意跟隨劉備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這一部分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荊州士人,他們在諸葛亮的影響下,願意跟著劉備打天下。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另外一部分是在劉琮決定向曹操投降後,不願意跟著投降的人,

《三國志·先主傳》

中記載: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這裡面當然還包括部分老百姓,他們或許是覺得劉備比曹操好一點,或許是想去找劉表的長子劉琦,他也是有荊州繼承權的。

但還有兩部分荊州人,當時是不看好劉備的。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其一是認為曹操代表朝廷,應該靠向朝廷的荊州豪強和官員,如蔡瑁、張允、蒯越、文聘等。

其二是不願意投降曹操,但當時也不看好劉備的荊州士人,如龐統。

龐統後來是投奔了劉備,還為劉備奪取益州而戰死,可在劉表死的那一年,他可沒想著跟劉備混。

根據

《三國志》

的記載,龐統出山為官時,是被徵辟為本郡功曹,他是襄陽人,也就是襄陽功曹,後來又做了周瑜帳下的功曹,周瑜死後才投奔劉備。

也就是說,當劉備撤離新野,來到襄陽城下,並被劉琮拒絕入城時,龐統當時要不就在襄陽城中,要不就是去了周瑜那。

龐統是正兒八經的荊州土著,還被司馬徽譽為

“南州士之冠冕”

,他在荊州的影響力要超過只能算是半個荊州人的諸葛亮。

他當時不去輔佐劉備,是能影響到相當一部分荊州士人的。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這一部分就是既不願意投降曹操,又不看好劉備,反而想在東吳方向找出路的荊州士人。

這很正常,當時還有許多荊州人跑到益州去當官。天下那麼大,總有合適的去處,未必就一定要選擇曹操或劉備。

如此一算,在劉表死的時候,劉備或許是能接收荊州的其中一位候選人,但荊州內部,歡迎他的人或許只是一小部分,頂多也只有一半。

劉備當時要接收荊州的話,穩定內部的難度遠遠超過當初接收徐州。

劉備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道,十多年前,徐州舉州歡迎,他都沒能保住徐州,何況荊州只有一部分人歡迎他?

加上曹操大軍的逼近,劉備沒有那麼多空閒時間去整頓荊州內部。

因此,劉備拒絕接收荊州,當時的荊州勢力,已經分裂了,接收比不接收麻煩得多,劉備還不如先管好自己。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劉表是真心讓荊州,或是假意讓荊州,劉備在當時都不太適合接收荊州。

即使劉表真心讓荊州,劉備也無法短時間內統和荊州內部,在曹操的壓力下,只能先放棄。

即使曹操不南征,沒有了曹操的壓力,劉備同樣無法順利接收荊州,因為,還有江東孫權的壓力。

劉琦為啥要跑去當江夏太守?孫權當時已經在連續五年時間裡,三次進攻江夏。

至劉表死的這一年,江夏太守黃祖被東吳所殺,江夏大半已經被孫權佔領了。

孫權進攻江夏,名義上是為父報仇(孫堅就是在跟劉表部交戰時,死於當時的江夏太守黃祖的部將之手),實際上也是要奪荊州。

這是魯肅在

《榻上策》

中,給孫權規劃好的稱帝之路: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孫權成為江東之主後,一直在執行這個戰略,曹操不南征,孫權會繼續攻打荊州,劉備接收荊州,就會直接跟孫權對上。

當然,劉備或許不害怕跟孫權交戰,可還是同樣的道理,當荊州內部對劉備的態度不一致時,他也無法以荊州為根基,跟孫權交戰。

以當時荊州各界對劉備的態度,要把荊州變成自己的,是需要武力的,曹操不來,孫權也不會給劉備時間。

如此,在建安十八年時的這個時間點,接收荊州,對劉備來說,其實是包袱,除非荊州上下,如當初徐州那樣,全體都歡迎他。

赤壁之戰後就不同了,孫權跟曹操槓上了後,無法全力經略荊州。

曹操因戰敗,短時間無法再南顧,荊州內部的親曹派,也大多撤到了北方。

另外,如龐統,由於在江東找不到屬於他的位置,又跑來投奔了劉備,荊州士人的思想基本也統一了,就是跟著劉備混唄。

三國:劉表死前曾讓荊州給劉備,劉備真是因為心有不忍才放棄嗎?

到此時,劉備在荊州才能穩定下來,即使在劉琦病死後,他要跟孫權協商荊州的歸屬權問題。但好歹有了一定的空窗期能讓他整頓荊州內部。

所以,劉表死前讓荊州給劉備時,劉備並非因為所謂的不忍心才不要荊州,無法時機不合適而已。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