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少而正確的決策

本文為盧燦偉的第89篇原創

今天老華分享了一個給我印象非常深的公式,他稱為生財公式:

生財公式 = 少而正確的決策 * 下大注

以終為始

我們一生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決策,大到選擇什麼樣專業、什麼樣的學校、什麼行業、什麼城市、做哪些領域的投資,小到我今天要不要喝咖啡、出門穿什麼衣服(可能男生不會有這樣的煩惱)等等。

我們的所有決策都來自於對我們自身的經歷和相關的經驗背景做出的決策

,例如我不太常在下午喝咖啡,這樣我晚上會休息不好。這些決策是短期的決策,對我們的影響不大,我下午喝了咖啡,影響的也只是我們當晚的睡眠而已。

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決策會影響的週期比較長,比如我們做一份事業,往往在方向上錯了,我們投入了再多,也很難看見效果。在這個快時代裡,我們追求快速決策,這樣效率最高,但是在影響週期長的決策中,反而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就拿直播帶貨這個事情來說,大家都知道現在直播帶貨非常火,現在去做直播帶貨還有機會嗎?有機會的話,那麼我該怎麼去做呢?

可能很多人第一直覺是我比較熟悉某些品類,那麼我就去賣某些品類的產品。

如果是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事大機率成不了,無論你是否努力去做。很有可能你投入了時間和精力,結果還是一地雞毛。

那麼你可能會說,搞不好我就火了,現在不都是靠運氣的嗎,不試試怎麼知道,我覺得我這個領域還是比別人專業的。也不知道你哪來的勇氣覺得自己會撞大運,梁靜茹嗎?

如果真有這麼好運氣,為什麼不做離錢最近的事情,比如買彩票

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把自己定位為普通人,沒有突破天際的運氣,我能想到的,大部分人也能想到,這個時候我們在第一層。那麼試想下,如果別人也能想到,那麼我怎麼去找到別人想不到的點,進入第二層呢?

找行家學習

還是舉前面的例子,既然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那麼我們應該去尋求外部的支援,就是去請教專家,他們所處的層次可能有的在第二層、有的在第三層,你可能會說為什麼沒有第四層、第五層的人,直接找他們不就好了嗎?

比你優秀太多的人,根本沒時間理你

你可能會說,那麼我怎麼知道專家說的對不對,既然一個可能不對,那麼你可以去找十個,甚至一百個,當你都瞭解下來了,你未必能達到60分,但是你至少也能拿個45分吧。

就跟很多投資機構一樣,他們會投資很多同一個賽道的公司,即便大部分都死掉了,但是隻要有一家做起來了,那麼前面那些死掉的公司的投入的資金,基本上都能賺回來。

那麼你也一樣,即便你找了10個人裡有9個人不靠譜,但是第10個人要是能給你帶來價值,完全可以覆蓋掉你前面9個人的學費。

做好算數題

波波老師分享他們的帶貨選品的經驗,他們並沒有上來做他們做擅長的品類,而是先去電商平臺找到了一個品類,交易規模在200億左右。他們透過觀察短影片內的成交資料,發現短影片這塊的交易規模很小,只有幾億的成交。

做擅長的品類的話,市場規模很有可能是個大紅海,那麼大家只能在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市場廝殺,當然也有大量後入市場最後躋身頭部的公司,例如美團、滴滴這些。但是大家都是學霸,成績較好並不是你的壁壘。

這個時候進入一個藍海市場,儘管我能力可能就30分,但是我30分能帶貨的數量遠遠超於我做其他品類的市場,只要我稍微花一些時間學習,畢竟學霸的學習能力比學渣強太多了,立馬就能碾壓這個領域的競爭對手。這個也是為什麼大家看到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會不斷的切入不同的領域,例如位元組。

另外一個例子是條形馬老師分享的線上教育的一個打法,底層的思維也是和波波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線上教育的公式:

營收 = 目標使用者規模 * 轉化率 * ARPU

他們看了下一線城市線上教育的使用者規模大概在1個億左右,二線城市也差不多這個體量,如果他們要進行十倍的增長,要嘛提高當前的使用者規模,比如從100萬提高到1000萬,要嘛提高轉換率,比如從5%提高到50%。

但是連我們都能看的出來,1000萬的使用者在目前一線這個飽和的市場裡去做增長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把團隊打造成金牌團隊,做到50%的轉化?但是去看了下行業資料,基本上超過10%的企業已經是非常優秀的。

那麼是不是這個事情就涼涼了?

四五六七八線城市加起來的使用者規模在11億,那麼

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讓農村大媽看懂讓孩子學英語的重要性之類的問題

了……

同樣的,枸杞大哥跟我說你寫的文章有點幹,一般人看不懂。看了下博洋的資料,發現他的閱讀量基本上都比我高,先不論他的文筆比起我來有多出色(我的文章還有邏輯不連貫和錯別字這些問題),但是如果我可以把表述寫到12歲的小朋友都能看懂的地步,那麼是否我的粉絲數就不再是網際網路群體的規模,而是能有更多的受眾,畢竟小學生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最後,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

六個字:

少決策,多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