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塑膠汙染洶湧而來,連呼吸都是塑膠的形狀

/

陳根

材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導,

其中,

具有密度小、易加工、高效能、多功能等優異效能

塑膠,

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領域

。塑膠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然而,

不規範生產、使用塑膠製品和堆放塑膠廢棄物等問題,造成廢棄塑膠在環境中的長期累積

並帶來的不良影響

也正形逐漸逼近人類社會

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令人擔憂

塑膠碎片幾乎遍佈世界各地

隨著科學界對微塑膠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瞭解,

人們

發現,微塑膠早已透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傷害,

已日益

顯現出來。

微塑膠已無處不在

儘管

微塑膠汙染在最近

10

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實際上

早在

50

年前

有關微塑膠的汙染

被發現。

1971

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

Ed Carpenter

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一番調查

Ed Carpenter

發現

那是一小塊塑膠。

這一發現使人震驚,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大陸有550英里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萬的破碎塑膠顆粒佔領。

2004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

Richard Thompson

教授

正式

提出

微塑膠

的概念

長度小於

5mm

的任何型別的塑膠碎片的統稱。

根據來源劃分,

微塑膠還

可分為原生微塑膠和次生微塑膠。

前者為各種人造工業塑膠產品,例如牙膏、髮膠、潔面乳和空氣清新劑中的微粒,這些微塑膠能隨生活汙水排放等途徑進入周圍環境;後者由各種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作用破碎而成。

當前,

微塑膠已經無處不在

。研究指出,每年人類生產

3

億多噸塑膠,在歐洲只有

30

%的塑膠被回收,而在美國,回收比例僅為

9

%。未被回收的塑膠慢慢降解成微塑膠,纖維和塑膠碎片。出現在地球的每個角落,從佛羅里達海灘到北極海冰,從農田到城市的空氣。

其中,

海底洋流可以透過控制微塑膠流動,將微塑膠攜帶至海底峽谷,隨後透過

底層水流

在海底運輸,最終將這些細顆粒堆積為大量沉積物。

目前,海底洋流產生的微塑膠熱點地帶中,微塑膠含量最多可達每平方米190萬個,已達到有史以來全球海底環境報告的最高水平

並且,

已有研究表明,微塑膠能被水生和海洋生物攝取,並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生偽飽腹感等;此外由於微塑膠不易降解且輕質耐用,極易在食物鏈中轉移,讓更多生物暴露在有害物質中,比如塑膠中的有毒單體新增劑。

與海洋塑膠汙染相比,人們對土壤塑膠汙染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

知之甚少。自塑膠發明以來,人類已經產生了

83

億噸塑膠,其中有

63

億噸變成了塑膠垃圾。

農用地膜破碎、有機肥施用、汙水灌溉、汙泥農用、大氣沉降以及地表徑流等是土壤中塑膠汙染的來源。

這些垃圾廢物中,有

79%

被埋在垃圾填埋場或最終進入大自然。

如果沒有更好的回收基礎設施和技術,繼續按照目前的生產速度發展下去,到

2050

年,將有

120

億噸塑膠被扔進垃圾填埋場和自然界。大部分塑膠

會分解微塑膠,更甚者是進一步分解成小於

0。1

微米的奈米顆粒進入環境,危害生態系統。汙水中

80%

90%

的顆粒會殘留在汙泥中,這些汙泥被用作農田肥料後,就意味著每年有數千噸的微塑膠進入土壤。

離開

海洋和

土地,向天空看,那裡也有微塑膠

的存在

。巴黎大學在研究實驗室防塵時,曾對空氣中的塑膠做過實驗。三個月裡,他們監測學校屋頂的水槽裡的物質。發現超乎預期的塑膠含量,平均每天每平米

118

顆塑膠粒子,長度在

5

毫米到

100

微米(大概一張紙的厚度)不等。

可以說,

連呼吸都是塑膠的形狀。

從海洋到土地,再從土地到天空,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類已經真正生活在被塑膠包圍的世界

。曾有

研究彙總了

26

項研究的資料,研究了

3600

種食物和飲料的樣本,包括海鮮、鹽、糖、蜂蜜、啤酒以及自來水和瓶子中的水,還有空氣中的微塑膠含量。

結果顯示

,平均每個美國女性每年攝入98000個細小的塑膠顆粒,男性則更多,121000個。

其中大多是肉眼無法識別的微型塑膠顆粒。

知之甚少的塑膠汙染

儘管當前人們已經

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塑膠產生的問題,每年,大量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土壤等,環境、野生動物,甚至人類自身都成了受害者,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也受到了影響

但是,從全球角度而言,

人們

對塑膠垃圾

問題究竟瞭解多少

卻未可知。

相較於

其他全球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或者臭氧層消失,圍繞那些問題的研究領域已經日漸成熟。科學家已經掌握多種手段和方法,可以確定導致氣候問題的氣體來自何處,以及每年有多少氣體會進入大氣中。

對於

塑膠

垃圾

的生產、管理、處理及丟棄的方式和地點

人們

幾乎一無所知,尤其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是如此。

此外,對於塑膠汙染,人們也

知道其分佈廣泛,卻對其潛在危害知之甚少

。《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表示,

們之所以對微塑膠的存在不夠擔憂,就是因為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存在

很大的知識差距

。換

言之

,無知者無畏

曾有研究發現

在研究人員

吃了塑膠包裝的食物,飲用了瓶裝水,其中六位還吃過海鮮

每10克糞便樣品中含有20顆微粒,最常見的微粒是聚丙烯(PP)和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它們是塑膠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研究人員

表示,還不能確定這些微塑膠的具體來源,雖然微塑膠顆粒會被排洩出來,但是否在體內留存聚積尚未可知。但

們已知最小的微塑膠

——奈米塑膠顆粒,能夠進入血液、淋巴系統和肝臟。根據所使用的定義,尺寸小於

1000nm

或小於

100nm

的塑膠被認為是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

由於其體積小,奈米塑膠可以穿過細胞膜,影響細胞的功能。奈米塑膠具有親脂性,模型顯示聚乙烯奈米塑膠可以融入脂質雙層的疏水性核心。

奈米塑膠還被證明可以穿過魚的上皮膜,積聚在各種器官中,包括膽囊、胰腺和大腦

限於倫理道德約束,難以透過研究觀察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實際影響。但利用齧齒動物模型進行的實驗表明,這些化合物可以擾亂內分泌系統,導致出生缺陷,減少精子的產生,引發胰島素抵抗,並損害學習和記憶。

科學家們還觀察到了由於微粒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而引起的物理損傷跡象,例如炎症。

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入微塑膠會吸收有害化學物質,包括生產過程中新增到聚合物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以及吸附在塑膠表面的環境汙染物(如農藥),從而導致健康危害,例如肝臟損害

這些研究為真正關注微塑膠汙染問題和採取預防措施提供了依據。

事實上,

多年來,包括化學物質和顆粒在內的新興汙染物,已成為環境科學領域的新研究方向,微米、奈米級顆粒汙染物已成為當前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熱點,而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這些汙染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存在的潛在不利影響。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試圖搞清楚,這種廣泛而複雜的微塑膠汙染,究竟如何影響動物和生態系統。

隨著研究者積累到更多資料,

們開始意識到,這些發現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幾乎遍佈世界各地

塑膠碎片

正給人類帶來挑戰,面對挑戰的第一步,是重視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