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霍金理論的錯誤根源

淺析霍金理論的錯誤根源

點選載入圖片

—— 從數學與物理的根本區別上思考

一. 問題的提出

依據由實測獲知的紅移現象,依據觀測到星系間的普遍相互退行以及退行速度正比於星系間距,天體物理學家認為發現了宇間膨脹,即判斷宇宙當下可能正處於自脹運動之中。這一判斷吻合著觀測事實,無疑具有極強的可信性。不久,一部分西方學者便試圖從判斷的最初合理尺度出發,再進一步地補充內容,擴大推理,放寬想象,“勇敢地”堅持認為宇宙是從一個零尺寸的原點開始膨脹至今,取名為“宇宙大爆炸”,信誓旦旦地宣稱,宇宙內的全部物質包括全部時間和空間乃是從那個偉大而神秘的零點上炸出來的。1948年俄國人伽莫夫最先為此做了大量的數學計算與數理闡述,導致一門新穎的動態生滅的

宇宙學

理論——“大爆炸宇宙學”於全世界傳播開來,打破了以往經典物理理論的穩恆宇宙學說的一統天下。按說,這本來具有很好的積極性,但是,就怕“勇敢”過了頭,超越了事物合理性,跨出了真理邊界。

大爆炸宇宙學的核心觀點是:不存在宇宙之外的任何事物——空間、時間、物質、能量,宇宙的所屬全部統統由一場超級的大爆炸生成。大爆炸宇宙學家們堅持認為:爆炸必須從全無狀態的零點起爆,整個宇宙必須是由“數學零”生髮出來的,一句話,存在的一切只能由全無的零創生出來,才是合理的,不然,你如何解釋紅移,你如何解釋宇間膨脹?對於上述觀點,聽的人總會感到什麼地方有點不對,為什麼“紅移和膨脹”只有一種解釋一種來由,再無其他解釋其他來由呢?比如說,我們看到一群蜜蜂正在放射狀地飛往四面八方,我們想到它們的來路可能是一個蜂巢或者數個蜂巢,很難想象它們的來路是一個數學零點,不管這個行程時間有多長,哪怕是一百四十億左右年。再比如,看到一個小偷揹著一大包贓物,在沒有查問清楚並且尚無報失備案之前,你能夠憑空咬準那些贓物是從老王家或者老劉家老張家偷來的嗎?

1964年,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兩位電子工程師德國人彭齊亞斯和美國人威爾遜在探尋通訊訊號超高畫質晰度的努力中,意外發現了一個來自真空背景的無法排除的干擾波。兩人經過大量的重複監測,確定為是一種來歷不明的 3。5K 超低溫黑體輻射。很快,大爆炸宇宙學愛好者們意識到了至寶從天而降,紛紛抓緊從數學推理上施加功夫,精心改進了伽莫夫數學計算方法,計算出了大爆炸產生的背景輻射的確應該具有 3K 左右的溫度。由此,真空的“微波背景輻射”便被用來“證明”大爆炸宇宙學全部設想的正確無誤。隨後透過測量裝置的改進,得出“微波背景輻射”的精準資料為 2。725K,伴有0。01K 的波動。大爆炸宇宙學愛好者們又立即對這個0。01K 的波動解釋為:大爆炸最初的一百萬年的宇宙圖景存在著溫度不均勻,剛好對應著微波背景輻射的 0。01K 的波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不均勻保證了隨後得以生成大星系,形成今天的漫天斑斕的宇宙天象。似乎是天衣無縫了。

在大爆炸宇宙學家們的數學理論已經足夠精彩的時候,英國的

霍金

博士加入了這個喧囂行列。霍金高調聲稱,宇宙大爆炸是用數學公式推算出來的,奉勸無知的百姓們,不可妄圖同數學公式辯論,不可懷疑那些數學推理得出的結論。霍金對大爆炸宇宙學的“補充性貢獻”大致有三:1)計劃開發“量子引力理論”,由之詮釋宇宙大爆炸的全部相關細節;2)透過對黑洞的理論研究來探討宇宙大爆炸的物理機制與物理過程;3)提出“第一推動”思想,宇宙萬物從零點爆炸創生的原

動力

只能是神聖的“第一推動”,這個“第一推動”又只能來自上帝之手。大爆炸宇宙學的哲學內涵同天主教基督教的教義內涵不謀而合。上述三大貢獻,多半記述在霍金先生的世界名著《時間簡史》(1998年出版)當中。

大爆炸宇宙學的中心思想——零點創生宇宙,宇宙同其他事物一樣有生滅有年齡,亦即現實的一切都是從137億年前的一個零點(零時間、零空間、零物質、零能量)透過爆炸生髮出來的。恰恰是這個中心思想蘊含著大爆炸宇宙學以及霍金理論的自相矛盾和非科學性質。我們不妨簡單地提問如下:零是從哪來的?已經零了,它又為什麼要爆炸?零這個東西為什麼能夠爆炸?誰相信那個“第一推動”?採用物理學工作者的業內語言發問,大概會是這樣:零臨界點的極端物理條件、極端物理機制是如何出現的?大爆炸宇宙學家們包括霍金本人一直為這些疑問絞盡腦汁,迄今一籌莫展。

淺析霍金理論的錯誤根源

點選載入圖片

二. “實物麵糰”與“虛擬麵糰”

紅移是實測的結果,紅移表達出整個星際正處於相互退行之中,不難想到今天的宇宙或者宇宙的相當大一部分正忙著自我膨脹。問題是,這種膨脹是不是必須要從數學定義的零尺寸開始?虛擬世界完全可以無限制地嚴格遵從數學規律,物質組成的真實世界是不是也要跟虛擬世界一樣地接受數學模式數學想象的任意捏拿呢?

英國劍橋的天文學家喜歡用橡皮拉伸來模擬宇宙膨脹,我們這裡嘗試採用麵糰發酵來作類比,拿正置發酵膨脹當中的麵糰仿效宇宙膨脹。我們取來兩個不同材質的發酵麵糰,一個是真的採用小麥粉加水加酵母製作的“實物麵糰”,另一個是在電腦上模擬製作的三維動畫面團——亦即虛擬世界的“虛擬麵糰”。附以兩種麵糰具有相同的膨脹功能。首先考察“實物麵糰”,這種麵糰差不多人人都會製作,而且人人都知道,該面團最初尺寸較小一些,但肯定不會過分的小,尤其不可能是零尺寸,因為親手用到了那麼些小麥粉,那麼些水,那麼些酵母。“實物麵糰”一定是從一個較小尺寸的麵糰經過發酵作用,逐步地脹大到一個較大的尺寸,前後體積之差一般不會超過十幾倍。總之,“實物麵糰”不可能從零點開始膨脹。我們再來考察那個“虛擬麵糰”。“虛擬麵糰”相當於紙上或者螢幕上的設計圖,我們可以任意操縱三維畫面從任何尺度上放大或者縮小,包括可以要求它從無窮小的幾何點開始放大,也可以從任何尺寸收縮到無窮小的幾何點。即是說,麵糰如果是虛擬的,它可以不折不扣地接受數學處理,接受數學規律的任意擺佈,接受零尺寸,接受無窮大無窮小,接受來歷不明,接受“無中生有”,接受任何花樣的數字遊戲。麵糰若是實物的,那就不同了。

我們同霍金大師一起生存所在的這個宇宙,應該像是“虛擬麵糰”呢,還是更像“實物麵糰”?

三. 數學與物理的根本區別

數學和物理經常是扯不斷拉不開的。兩者關係微妙,差異也微妙。偶爾,這個差異倒是可以從如下說詞上看出:能夠說,數學是物理的組成部分,數學公式為物理理論服務;不能說,物理是數學的組成部分,物理理論為數學公式服務;能夠說物理經常或者最終對數學提出要求,不能說數學經常或者最終對物理提出要求,尤其是,不能說數學形式決定物理現實,只能說物理現實決定數學形式。足見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質,很非一般。“實物麵糰”相當於物理麵糰,“虛擬麵糰”相當於數學麵糰。兩種麵糰的明顯區別恰好反映了物理同數學的本質差異。

數學被用來闡釋與描述物理表象、物理行為、物理過程、物理關係和物理機制,常常十分有效,但它僅僅是工具的有效。數學不可能等於物理,不可能代替物理,尤其不可以決定物理、創造物理。比如量子場論,它可能於某一個物理尺度上表現出同那個尺度的個別物理機制相貼近,但它不可能同其他更多尺度上的物理機制相貼近。數學是現代自然科學不可或缺的思維符號,數學同任何一門知識領域相結合都會使那門知識成為科學——可計量、可實驗、可比對、可論證、可拓展、可應用的學問和技術。數學本身也在不停頓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複雜化自己,以便適應各個學科向艱深境界的推進。科學離不開數學,然而,不等於大自然離不開數學。宇宙學離不開數學,不等於宇宙本身離不開數學。即是說,不等於宇宙一定是數學性質的,是可以任意成為數學零的。對於發酵當中的實物麵糰,它是從一個較小的麵糰開始膨脹的,還是從零開始膨脹的這個問題,愚蠢的老百姓完全可以同聰明的數學公式辯論,同聰明的數學家辯論,同天才的霍金辯論。

數學是什麼?數學產生於人類大腦中的關於物質計量的邏輯想象,以及這個邏輯想象的累積與豐富,直至這個邏輯想象的無窮無禁的抽象化系統化。人類的想象可以任意,可以不受限制,但是大自然的物理存在則是受限制的,不可任意的。物理是物質世界的現實圖景,是客觀的東西。數學僅僅是人類的心術、人類細緻思維的創造性發揮。形象地說,物理是肉身子,數學是衣服。衣服可以裁製各種樣式,一為保暖,二為貼體,三為裝飾,因為衣服來源於想象王國。肉身子不能剪裁,肉身子是客觀本質,來源於現實王國。

數值和數量關係具有邏輯範圍之內的任意性。比如說,數學可以輕鬆愉快地接受無窮大或者無窮小,接受奇點,透過奇點。物理就不一樣了,物理學在無窮大、無窮小面前,在奇點面前,沒有輕鬆感,沒有愉快的機會。為什麼呢?因為物理學關注的圖景是物質相互關係得以存在的現實圖景,物質的存在方式無可抗拒地限定了物理圖景的闡釋。純數學推理與物理綜合性推理迥然不同,純數學推理可以輕鬆抵達的結論,物理綜合推理抵達不了,純數學推理可以輕鬆抵達某個奇點,物理綜合推理就做不到,物理只能趨近某個奇點,抵達與透過就更難了。物理學管奇點叫臨界點,一般代表著極端的物理境界,臨界點只能逼近。臨界點近鄰的物理狀態被稱作臨界態。

將觀察到、感知到、實測到的物質現實記錄加以邏輯貫穿(數理概括),採用適當的數學語音作出精煉表達,這就是物理學。數學為物理思考提供了便捷的遴選,數學是為物理打工的牛仔,是承受物理臨幸的附庸。隨著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不斷地探入真實,舊的數學工具會不斷地被淘汰,新的數學形式會被不斷地開發啟用。誰是上帝呢?物質現實才是上帝,而物理學只是這位“上帝”的第一近侍,數學僅為近侍者手握的飯勺或者飯叉。世界不像霍金先生想象的那樣“純潔”與“好玩”。就本質意義上說,數學和數學公式完全決定不了世界自身,決定不了世界根基,決定不了世界的來龍去脈。

四. 時間箭頭問題

熵增加原理,熱力學第二定律,廣泛存在的不可逆過程等等,顯示出某種方向性,被稱作“時間箭頭”或者“時間方向性”。時間方向性取決於具體的物理機制和物理過程,即便已經確定了時間箭頭的存在,箭頭的起點也應該是根據具體過程來任意設定,不等於一定會存在一個公共的、原始意義的零時間奇點。說零時間之前再無時間,那麼這個“之前”用詞是什麼意思呢,“之前”不代表時間又代表什麼?實際上,時間概念具有人為定義性質,亦即具有數學定義性質,時間記錄著各種事物的生滅過程,時間還記錄自己的生滅嗎?起記錄作用的時間自身不存在生滅。霍金的創生時間想法只能屬於文學思維,童話思維。

傳統宇宙學從正質量正能量物質的密度上探尋宇宙運動的三種未來可能,其中兩種可能預期宇宙永遠膨脹下去,永不回頭,第三種預期宇宙終有迴歸。然而正質量正能量物質並不代表宇宙的全部,由之推測宇宙運動不可逆的可能性,其實甚微,或說甚不可靠。

五. 微波背景輻射的“背叛”

西方學界普遍認為,支撐大爆炸宇宙學及其“激進版花俏版——霍金理論”的最誘人、最具決定意義的“證據”是微波背景輻射。其他諸如“紅移”、“退行”、“黑洞”等等都不沾“最”字,不具“決定”意義。所以一段時間以來,微波背景輻射成為大爆炸宇宙學家沙龍里的至上寵兒,或者說,是武林“爆炸”幫派的看家殺手鐧。

但是不幸,中國的一位大學物理基礎力學教師康音於2002年發表的論文和2003年發表的物理學專著中,假定真空為負質量的量子微粒堆積而成,假定負質量的粒子體系存在著熱運動,透過設計真空膨脹的熱運動模型,推算出負質量體系膨脹產生的微弱的“反吸熱效應”(散熱效應)的絕對溫度資料為 2。79786K 。康音據之指出,微波背景輻射應該是真空本身的熱運動資訊,並非大爆炸的痕跡。微漲落會帶來真空體系不同區域之間的微小的散熱起伏,可以解釋實測數值的微小起伏。總之,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監測到的來歷不明的背景噪音,是人類第一次感知了真空熱資訊。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得到的是人類首獲的這方面的測量資料,康音得到的是人類第一個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推算資料。伴隨著人類測量工具的不斷改良,伴隨著關於真空微結構的模型推理的不斷精細,兩種資料只能越趨靠攏。

總之,微波背景輻射給予我們的,是真空背景的現實訊息,不是歷史訊息,告訴我們用不著往遙遠的140左右億年前去苦苦猜想,資訊中的 0。01K 的波動也同真空體系當中夾雜著正質量的上千億個大星系這個現實有關。微波背景輻射有了自己的真正主人,它不想再為大爆炸宇宙學以及霍金先生作廣告代言了,改為康音真空學說話了。這個“背叛”必將敲醒相當大一群天才幻想家的曠日美夢。

六. 難堪的梵蒂岡之旅和喧鬧的好萊塢《萬物理論》

霍金博士透過嚴密的數學推算,認定宇宙必然要從零點起爆,創造時間,創造空間,創造物質的原始混沌態。思路清晰而完整,只剩下一個坎兒過不去,那就是起爆的由來。必須有一個強有力地外來的因素觸發起爆,霍金稱之為“偉大的創世第一推動”。只要經過了這個“第一推動”,其他就通通好說了。“第一推動”導致“零狀態的宇宙”瞬間幻化成極端物理條件的臨界態,極高能量密度致極高壓力下的起爆可為現有的物理學知識所接受。

何處尋來這“第一推動”呢?霍金冥思苦想,想到了天主教基督教的教義中有“上帝創造萬物”說法。如果上帝奉獻一次負責任的“第一推動”,那之後的一切都將順理成章。大爆炸宇宙學界若能同梵蒂岡旗下的宗教界強強聯手,定能壓倒任何其他的宇宙學派系和物理學派。唯有一個差頭,聖經中提到的上帝年齡同大爆炸宇宙學的宇宙年齡(140億年左右)相距甚遠。所以極須同梵蒂岡方面洽談一下、商榷一下,看看能否修改修改聖經中的相關內容,加大上帝的出生年齡。於是霍金一邊克服自身的形體不便,一邊克服學界同行的蔑視,勇敢地造訪了梵蒂岡教皇。然而沒有榮膺預盼。宗教方面出乎意料地強硬,聖經一個字也不能改,上帝出世日期是神聖不容侵犯的,要改,只能改宇宙年齡。這可難為死了霍金先生。天主教的人格信譽顯然大大高過劍橋大學教授的人格信譽。返回英倫之後,霍金不得不有所反省,不久公佈瞭如下話語:“宇宙學研究不必依賴上帝,未來的量子引力理論足夠解答大爆炸原點問題”。在下誠摯希望,霍金的遲來醒悟能夠部分地挽回他自己的聲譽,亦使我們部分地恢復對他的學人尊敬。學問可以有深有淺,見識可以有短有長,但是作人或者作

科學家

的底線必須固守,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種境遇都不能心品飄移。

霍金先生迄今在物理理論研究和宇宙學理論研究方面的論文和著作頗多,但是真正開創性的、實質意義的學術進展並沒有如大家期望的那樣出現,亦即人們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科學成果從他手裡拿出來。有人想到他的身體原因,我個人理解,恐怕遠非那麼簡單,不才以為,根本原因還是來自他的基礎思維的合理性方面。霍金於自然科學學術上成就一般,但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收穫則是斐然的。它的《時間簡史》寫的很動人,很有蠱惑性,很有文學天賦。他的讀者群、粉絲群更多的屬於盲於物理、盲於自然科學知識的年輕人,也包括同情病殘人士的善良婦女、善良夫男,還有諸如畫家、音樂家、小說家、詩人、影視劇作家、演員、舞者、嬉皮士、牛仔、政治家、總統、女王等等。好萊塢的電影新作《萬物理論》大受喝彩,儼儼號稱愛因斯坦第二的大科學家霍金已經或者很快就要亮出超級大統一的“萬物論”來,即已觸控到了當代物理學界久盼的至高境界。

七. 雙物界脹縮耦合振盪宇宙模型的產生

時至今日,關於宇宙的各種各樣的模型設想都經不起細心地揣摩和深入地追究,經不起物理邏輯的嚴格推演。康音教授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向我們推介了一個全新的模型想象,那就是“雙物界脹縮耦合宇宙模型”。這個模型保護了大爆炸宇宙學當中的部分有意義的知識,剔除了大爆炸宇宙學和霍金理論的盲目空想部分,引進了康音自己的脅量力學概念和真空學理論假設,使得這個新穎的模型構思足以詮釋以往宇宙模型特別是大爆炸宇宙學理論模型難以回答直至根本無法回答的一系列至關重要的宇宙結構與宇宙運動問題。

只要真空的微結構是負質量量子微粒的連續堆砌(正如狄拉克海假設那樣),真空體系的熱運動行為的出現便不可避免。真空熱力學運動必然導致兩項結果:其一,出現真空微結構的破缺,由之產生非真空物質(正質量物質);其二,出現真空體系的巨漲落和巨漲落偶合相干,導致宇宙最終被一個膨脹動力中心和一個收縮動力中心聯合操縱,形成宇宙的雙物界脹縮耦合振盪的動態結構。

負質量粒子體系的熱力學漲落機制有可能給出這樣一個機會,該機會是,儘管偶然,但理論上不可排除,產生一對毗鄰的相位剛好相反的兩個漲落中心,亦即偶然出現兩個漲落中心的互補耦合,使雙方的動力關聯構成互為“正反饋”的關係。形成膨脹動力中心與收縮動力中心的彼此連續不斷地推輓互動、互相加強。組合成一個生長力強勢的“正反饋耦合體”。耦合體體內的漲落形態恰好是膨脹收縮耦合振盪形態。這樣的一組生命力強勢的振盪耦合體,透過持續不斷地自我加強,必然無可抗拒地向著整個真空體系侵吞推進,遲早要兼併掉全部的真空體系,霸佔整個宇宙,操縱整個宇宙。耦合體振盪的任何一個即時,體內必然呈現兩個動力區域,相當於呈現兩個亞宇宙(不妨命名亞宇宙為物界)。一個物界處於膨脹之中,另一個物界處於收縮之中。宇宙由之形成為雙物界耦合脹縮振盪的結構。宇宙的這種雙物界結構形式是從真空體系的熱運動機制演繹出來的,是負質量粒子連續堆砌體系無可避免的漲落行為所營造出來的,是物理必然,勿須驚怪。

小系統的漲落運動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巨系統的漲落髮生時間可以很長,整個宇宙真空體系的漲落時間顯然會可怕的長。這方面康音教授已經做了大量推算。一個物界從最小尺度膨脹到最大尺度,另一個物界剛好從最大尺度收縮到最小尺度,這段時間便是宇宙雙物界脹縮交替運動的半週期,也就是宇宙內部振盪的半週期,其為 258。51645億年。我們生活的這個物界A,它膨脹到今天於半週期內的“歷時”為142。267億年(這就是大爆炸宇宙學概念的所謂宇宙年齡)。每當歷臨258。51645億年這個節點,兩個物界便會攜手到達它們的脹縮轉換臨界點,進行脹縮交替,即是其中一個物界收縮結束後的起脹點,又是另一個物界膨脹結束後的收縮開始點。

唯有真空物質可以在兩物界之間流動(負質量粒子可以在兩個物界之間以光速或者超光速流動,正質量粒子不可以),宇宙的真空總量是守恆的,物界的真空量是變化的,物界憑藉真空量的改變來營造收縮或者膨脹。兩物界之間,即物界A與物界B之間的所謂推輓互動是透過交換真空負質量粒子來進行的。一切正質量物質因為不可能以光速或超光速執行,故不可能於兩個物界之間流動。當一個物界收縮到某個極小尺寸時,物界內的全部正質量物質必將處於極端的物理條件下,正質量物質的所有歷來形態勢將全部破壞,全部壓縮成混沌,直至蛻回真空。正是這個極端物理條件導致該物界發生動力返轉,瞬時轉變到膨脹運動勢。此時,友鄰另一個物界剛好膨脹到了尺寸極大(差不多就是宇宙尺寸),到達膨脹的極限疲憊狀態,正欲翻轉為收縮。在這個轉換點上,兩物界彼此高度配合,使臨界點上兩物界A與B的脹縮翻轉互動達到空前的猛烈,相當於,一個大爆炸同一個大坍塌相互配合。

雙物界耦合脹縮的宇宙模型的物理圖景是:宇宙的時、空、物質、能量是全面守恆的,宇宙是絕對的孤立系;組成宇宙的兩個物界A與B的各自內部則是不守恆的、動態的、生滅的;每一次脹縮大返轉,都是一個物界的正質量物質走上創生之路,另一個物界的正質量物質踏上毀滅之徒。

我們能不能看到或感知到友鄰的物界B 呢?這有賴科學技術手段的未來開發。

淺析霍金理論的錯誤根源

點選載入圖片

八. 結論

康音教授一再指出,大爆炸宇宙學當中的許多內容都是辛勤探索的結果。只要把基本理念扭轉一下,說法重新整理一下,完全可以同康音真空學理論鶴歸一線。這個理念與說法的轉變是:

1)傳統的宇宙概念沿襲著古老天文學的天象觀念,即一切摸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的總和,謂之世界,謂之宇宙。傳統宇宙學將一切正質量物質的總質量定義為宇宙總質量。霍金思維的宇宙就是物界A之內的正質量物質與能量的總和。康音認為,應該把這個理念大大擴充一下。負質量的物質很可能遠遠多於正質量物質,宇宙的物質組成可能主要是負質量物質,負質量物質到哪裡找,要從真空找,它其實就是真空本身。宇宙的原始物質不是零,而是真空。稱謂真空為負質量物質僅僅為了同傳統定義的物質(正質量物質)相區別。正質量物質產生於真空破缺。正質量物質有生滅,真空沒有。主宰宇宙的是真空體系,不是微薄的正質量物質體系。

2)發生大爆炸,並且做出持續膨脹運動的是物界,不是宇宙。宇宙由互補關係的兩個動態物界AB構成。

3)如果按劍橋習慣,用橡皮拉伸比擬物界膨脹,那麼,橡皮介質是真空,點布在介質其中的各個硬幣是正質量物體。

4)微波背景輻射完全屬於真空微結構資訊及其熱運動資訊,僅僅產生於真空自脹的熱效應,同所謂的“宇宙大爆炸”毫無關係;順便提一下,負質量物質體系是膨脹對應放熱,剛好映象於正質量物質體系的膨脹對應吸熱。

5)真空微漲落造成的真空結構破缺,創造了非真空物質和非真空結構,亦即促生了正質量的量子微粒。

6)真空體系的巨漲落導致最終構鑄宇宙的雙物界耦合脹縮振盪結構。

7)雙物界耦合脹縮振盪創造出脹縮返轉臨界點的極端物理條件,導致不同層次的正質量粒子群體有了充分的生成機會或者毀滅機會。這一切導致一個物界內的正質量物質世界的創生,並不是霍金想象的宇宙創生,而且,有創生還有毀滅,每 258。51645 億年發生一次,於物界A與物界B之間相互替換。

8)歸納起來,漲落創生宇宙內部的動態結構,漲落創生正質量物質,漲落創生生命。

9)能夠獲得上述全部結論包括可以得到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數值的前提是,真空微結構的康音假設應該合理。這個康音假設為,負質量的量子微粒密集堆切,如同“狄拉克海”那樣。於是,在近程力學關係上,真空是負質量量子微粒的熱力學體系,在遠端力學關係上,真空是負質量連續介質。廣義相對論指出,宇宙內部的全部資訊為內部閉合(當然包括相互作用閉合,比如萬有引力閉合)。這樣一來,在近程上,負質量粒子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必然相互抵消,真空成為“力學中性”或稱“力學空白”,亦即所謂的“純空間”;而在遠端上,真空給出一種遍宇宙的均衡壓力(類似於液體給出的壓力)。康音稱之為真空壓。真空壓對於“非真空物質”比如正質量物質的作用表現為使其傾向凝聚。這整個完好地預設了正質量物質世界得以出現的充分條件。真空壓恰是一種脅量形式和脅量力學行為。更為重要的是,真空壓導致從質量力(萬有引力)的地基上創生出電磁力。電磁力的出現帶來了正質量物質世界的極其豐富的物質形態與物質功能。電磁力的同級變異,帶來它的上層建築——弱力和強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