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 識破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方法

科學

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積累和組織並可檢驗有關於宇宙的解釋和預測。科學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

科學原僅指對自然現

科學

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積累和組織並可檢驗有關於宇宙的解釋和預測。科學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

科學原僅指對自然現象之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但人文學科也越來越多地被冠以 “科學” 之名。現代科學一般說來可劃分為三大分支:形式科學(如邏輯、數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抽象概念;自然科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研究自然;以及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個體與社會。不過,對於形式科學能否確實算作一類科學存在不同意見,因為其並不依賴經驗證據。而運用既有科學知識以達成實用目的的學科,如工程學和醫學,則被歸為應用科學。

[full_img]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00”]

什麼是科學? 識破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方法

什麼是科學? 識破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方法[/caption]

[/full_img]

預備知識

首先要介紹預備知識,只有當你清楚這些預備知識,後續的內容才能看懂。如果你已經知道這些,請直接略過;反之,如果你不瞭解這些,請仔細看完。

普遍概念 & 個別概念

關於這兩個詞彙,完備且嚴密的定義,會比較冗長枯燥。所以透過“舉例子”的方式,來通俗地說明這兩個詞彙。比如說:色彩屬於普遍概念;藍色屬於個別概念。個人是這樣理解這兩種概念的區別:普遍概念是無法逐一列舉其包含的實體;而個別概念要麼是單一實體,要麼其包含的實體是可以逐一列舉的。

全稱陳述 & 單稱陳述 & 存在陳述

這三個概念,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全稱命題、單稱命題、存在命題。同樣用“舉例子”的方式,來便於大家理解。全稱陳述——所有人的身高都小於 3 米;單稱陳述——小明和小黃的身高都小於 3 米;存在陳述——至少存在一個人,其身高小於 3 米。請注意,全稱陳述對應的主體就是前面提及的普遍概念;單稱陳述對應的主體就是前面提及的個別概念。

客觀陳述 & 主觀陳述

“客觀、主觀”這兩個概念是哲學領域的常見詞彙,而且對這倆的定義,可說是五花八門。這裡只給出波普爾用於科學哲學的定義,波普爾指出:陳述句的客觀性在於——它們能透過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因此,無法做到上述這點的,就是主觀的陳述。

經驗 & 理性

本文所說的經驗是與經驗主義相關的;本文所說的理性是與理性主義相關的。不要用日常的含義來理解。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叫做認識論(有時也稱為知識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該領域的兩大流派。經驗主義所說的經驗,通俗地說就是:用人的感官透過外界進行認識。理性主義所說的理性是跟前面的經驗相對滴——不依賴於人的感官,單靠大腦思考而獲得知識。

可驗證性 & 可重複性 & 可操作性

可驗證性指的是某個命題可以透過經驗的方式進行檢驗。可重複性指的是,對某個命題的驗證,必須是對多人可重複的。可操作性指的是對命題的驗證要能夠透過切實可行的、有限的技術步驟來完成。

證偽 & 證實

透過檢驗,判定某個命題為真,稱之為證實;反之,判定該命題為假,稱之為證偽。

演繹法 & 歸納法

演繹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分析的。通俗的說法是推理。歸納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綜合的。通俗的說法是總結。演繹法和歸納法具有本質上的差異。演繹法是嚴密的——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成立,則結論必定成立。歸納法是不嚴密的——因為歸納法企圖透過有限次觀測來得到一個普適的結論。用邏輯學的術語:歸納法企圖透過 N 次單稱陳述,推匯出一個全稱陳述。這必定是不嚴密的(始終存在例外的可能性。)

證偽主義

劃界問題及其流派關於科學的定義也稱為劃界問題。意思是說:劃一條邊界,把科學與非科學區分開。為了解決劃界問題,歷史上出現多個不同的流派。

邏輯實證主義 & 邏輯經驗主義

該流派統治了科學哲學很長時間。其代表人物包括馬赫、維也納學派等。關於該流派的理論,簡而言之就是:以可證實性作為劃界標準。

證偽主義 & 批判理性主義

該流派由大名鼎鼎的卡爾·波普爾開創。關於該流派,其核心觀念是:以可證偽性作為劃界標準。

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缺陷

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缺陷是永遠無法證實全稱命題。假設某理論包含如下命題——天鵝都是白色的(這是一個全稱命題)。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的是證實,它可以對這個命題做很多很多的驗證(觀察許許多多的天鵝),發現果然都是白色滴。但無論你觀察的次數有多麼大,你永遠無法 100% 擔保這個命題為真。因為你不可能窮舉所有的天鵝。哪怕你把當今世上所有活著的天鵝都檢驗一遍,還是不夠。因為出生在未來的天鵝,你無法檢驗。

波普爾之後的劃界理論

波普爾之後,又有若干哲學家提出其它的劃界理論。簡要列舉其中幾個:托馬斯·庫恩提出了基於釋疑的劃界標準。夏佩爾提出了基於合理性的劃界標準。薩伽德提出了多元劃界標準,包括了思維方式、經驗驗證、理論簡單性、進步性等判定標準。

定義科學

使用逐層遞進的方式描述科學理論應該符合的條件。當你搞清楚啥是科學理論,自然就明白啥是科學。首先,必須是個理論並具有相互關聯的命題的集合,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客觀陳述,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全稱陳述,科學理論中的命題陳述,必須是全稱陳述。因為全稱陳述才有價值,單稱陳述和存在陳述,幾乎沒有價值。另外,數學理論中雖然會有存在陳述,但這些存在陳述都是基於純理性來驗證滴。科學理論是基於經驗來驗證滴——這是科學理論與數學理論的主要差異之一。

基於演繹法建立理論體系

科學理論必須是基於演繹法來建立整個理論體系的。要建立科學理論,首先提出若干前提,這些前提是不言自明滴(有點類似數學公理);然後基於這些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得出各種各樣的推論。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驗證的

此處所說的驗證,必須是可重複驗證。 此處所說的驗證,是基於經驗的驗證,而不是基於理性的驗證。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證偽的

前面已經說了——不可驗證的理論,不能算科學理論。存在命題是不可能證偽的,命題的可證偽程度越高,則理論越好。可證偽的程度,先看如下兩個命題:命題一: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等於180度,命題二: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大於90度。假設有人找到一個三角形,其內角和是150度——那麼就可以推翻第一個命題,但卻無法推翻第二個命題。因此,咱們就說這兩個命題中,第一個命題更容易被推翻。

某理論可證偽的程度越高,說明該理論給出的預測越豐富和詳細;因此,該理論包含的資訊量也就越大。越容易被推翻的命題,知識量越大。所以,那些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被推翻,但是又遲遲沒有被推翻的理論,那才是真正的強大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屬於此類。)

只允許某種型別的特設性修正

對理論進行特設性修正應該要提高理論的可證偽程度。只有這樣,才算是科學理論;否則的話,就不是科學理論。正派的科學家,應該不斷完善理論,於是理論的可證偽程度會上升;而如果透過特設性修正讓理論的可證偽程度越來越低,那就相當於耍無賴了,同時理論也變得越來越沒價值。

上述每一個要求,單獨只構成必要條件

上面所說的每一個標準,單獨都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比如很多佔星術的理論,也具有可檢驗性和可證偽性。但都缺乏演繹體系,他們不是基於演繹法建立起來的。具備上述某個單一標準的理論,不一定是科學。但是不具備的,就一定不是科學。

證偽主義的積極作用

破除了科學理論是絕對真理的觀念, 強調了基於經驗證偽的重要性,證偽比證實更重要,促進科學理論更快更好地發展, 提供了一種指導思想來建立科學理論。

非科學的

非科學

從語言邏輯上講,非科學等價於不是科學。根據排中律,任何一個玩意兒 ,要麼是科學,要麼是非科學,千萬不要把非科學當成貶義詞。

文學藝術

這些領域的理論,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用波普爾的定義就是——無法在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有句老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因為文藝領域是主觀的,很難建立一個公認的評價標準。

宗教

大多數宗教理論,其命題陳述,不是客觀陳述,大多數宗教的理論的命題,有的是缺乏可驗證性,有的命題直接在邏輯形式上就是無法證偽。

大部分的數學分支

大部分的數學分支,都屬於純理性的認識領域,這些領域不依賴於客觀世界。比如:集合論、數論、算術那麼,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的,因此幾何學是需要透過經驗進行檢驗的,也可以透過經驗進行證偽的,與之相比,數學的其它分支,都是純理性的。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結構的。當年康德寫《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先驗的,如果按照康德的說法,那麼幾何學跟其它數學分支的本質都算是純粹理性的學科。但是,到了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空間和時間已經被證明,不再是先驗的,而是經驗的。如此一來,幾何學也就跟其它數學分支有了根本差異——幾何學的命題,是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檢驗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基於經驗進行證偽。

邏輯學

邏輯學也不是科學,原因在於邏輯學中的真理是絕對真理,是無法證偽的(比如:矛盾律、排中律)。

技術

還有一類常見的非科學是技術。咱們經常說的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但這兩者有本質區別:科學理論是基於演繹法、邏輯推理建立起來的。技術理論是基於歸納法、經驗總結建立起來的。

偽科學

偽科學通俗地說就是:本身不是科學,但是又偽裝自己是科學。從範疇上,偽科學是非科學的真子集。

反科學

科學研究本身是以思維作為主體的活動,而且科學理論是歡迎質疑和反駁的。如前所述,對科學理論的證偽,往往會觸發新理論的建立。而反科學就是採用科學之外的力量來打擊科學活動。

常見謬誤

把科學理論等同於絕對真理

如果根據證偽主義的劃界標準,科學恰恰是最不可能成為絕對真理的。科學理論總是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所以科學理論要麼已經被推翻,要麼是暫時尚未被推翻。

混淆非科學與偽科學

偽科學只是非科學一個很小的真子集。

以為科學總是比非科學更厲害

比如科學理論需要依靠邏輯演繹法來建立,所以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石,邏輯學應該比科學更厲害,但邏輯學屬於非科學。

覺得只有科學是重要的

人文領域全部都是非科學,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倫理學重要性不亞於科學。

已經被證偽的科學理論就沒用了

有些科學理論被證偽之後,確實就廢了,比如曾經的燃素理論,以太理論。還有一些科學理論,雖然被證偽了,依然還在使用,比如當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就被徹底證偽了。但是現在的工程學科(比如機械工程)還在用牛頓力學。因為在速度遠遠低於光速,質量遠遠沒有達到天文學尺度的前提下,牛頓力學與實際觀測的誤差,非常非常小,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工程上依然用牛頓力學。

正確對待

不要盲目崇拜科學

這種現象貌似還挺普遍——很多人把科學理論當成是永恆真理,並對科學崇拜不已。首先,每一個科學理論總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沒必要把它看得太過神聖。其次,對科學本身而言,應該把它視作某種方法而不應該視作終極目標或崇拜物件。

不要以為科學是萬能的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某東西是萬能的,這人要麼是傻子要麼是騙子。

證偽推翻通常比證實更有價值

證偽推翻某個科學理論,其貢獻是很大,超過了對科學理論的證實驗證。如果某人能夠基於經驗的觀測,對某個理論進行證偽,就可以把該理論推翻。推翻之後,科學家自然會去想辦法創造出更好的理論,於是科學就進步了。

象之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但人文學科也越來越多地被冠以 “科學” 之名。現代科學一般說來可劃分為三大分支:形式科學(如邏輯、數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抽象概念;自然科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研究自然;以及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個體與社會。不過,對於形式科學能否確實算作一類科學存在不同意見,因為其並不依賴經驗證據。而運用既有科學知識以達成實用目的的學科,如工程學和醫學,則被歸為應用科學。

[full_img]

什麼是科學? 識破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方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00”] 什麼是科學? 識破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方法[/caption]

[/full_img]

預備知識

首先要介紹預備知識,只有當你清楚這些預備知識,後續的內容才能看懂。如果你已經知道這些,請直接略過;反之,如果你不瞭解這些,請仔細看完。

普遍概念 & 個別概念

關於這兩個詞彙,完備且嚴密的定義,會比較冗長枯燥。所以透過“舉例子”的方式,來通俗地說明這兩個詞彙。比如說:色彩屬於普遍概念;藍色屬於個別概念。個人是這樣理解這兩種概念的區別:普遍概念是無法逐一列舉其包含的實體;而個別概念要麼是單一實體,要麼其包含的實體是可以逐一列舉的。

全稱陳述 & 單稱陳述 & 存在陳述

這三個概念,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全稱命題、單稱命題、存在命題。同樣用“舉例子”的方式,來便於大家理解。全稱陳述——所有人的身高都小於 3 米;單稱陳述——小明和小黃的身高都小於 3 米;存在陳述——至少存在一個人,其身高小於 3 米。請注意,全稱陳述對應的主體就是前面提及的普遍概念;單稱陳述對應的主體就是前面提及的個別概念。

客觀陳述 & 主觀陳述

“客觀、主觀”這兩個概念是哲學領域的常見詞彙,而且對這倆的定義,可說是五花八門。這裡只給出波普爾用於科學哲學的定義,波普爾指出:陳述句的客觀性在於——它們能透過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因此,無法做到上述這點的,就是主觀的陳述。

經驗 & 理性

本文所說的經驗是與經驗主義相關的;本文所說的理性是與理性主義相關的。不要用日常的含義來理解。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叫做認識論(有時也稱為知識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該領域的兩大流派。經驗主義所說的經驗,通俗地說就是:用人的感官透過外界進行認識。理性主義所說的理性是跟前面的經驗相對滴——不依賴於人的感官,單靠大腦思考而獲得知識。

可驗證性 & 可重複性 & 可操作性

可驗證性指的是某個命題可以透過經驗的方式進行檢驗。可重複性指的是,對某個命題的驗證,必須是對多人可重複的。可操作性指的是對命題的驗證要能夠透過切實可行的、有限的技術步驟來完成。

證偽 & 證實

透過檢驗,判定某個命題為真,稱之為證實;反之,判定該命題為假,稱之為證偽。

演繹法 & 歸納法

演繹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分析的。通俗的說法是推理。歸納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綜合的。通俗的說法是總結。演繹法和歸納法具有本質上的差異。演繹法是嚴密的——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成立,則結論必定成立。歸納法是不嚴密的——因為歸納法企圖透過有限次觀測來得到一個普適的結論。用邏輯學的術語:歸納法企圖透過 N 次單稱陳述,推匯出一個全稱陳述。這必定是不嚴密的(始終存在例外的可能性。)

證偽主義

劃界問題及其流派關於科學的定義也稱為劃界問題。意思是說:劃一條邊界,把科學與非科學區分開。為了解決劃界問題,歷史上出現多個不同的流派。

邏輯實證主義 & 邏輯經驗主義

該流派統治了科學哲學很長時間。其代表人物包括馬赫、維也納學派等。關於該流派的理論,簡而言之就是:以可證實性作為劃界標準。

證偽主義 & 批判理性主義

該流派由大名鼎鼎的卡爾·波普爾開創。關於該流派,其核心觀念是:以可證偽性作為劃界標準。

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缺陷

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缺陷是永遠無法證實全稱命題。假設某理論包含如下命題——天鵝都是白色的(這是一個全稱命題)。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的是證實,它可以對這個命題做很多很多的驗證(觀察許許多多的天鵝),發現果然都是白色滴。但無論你觀察的次數有多麼大,你永遠無法 100% 擔保這個命題為真。因為你不可能窮舉所有的天鵝。哪怕你把當今世上所有活著的天鵝都檢驗一遍,還是不夠。因為出生在未來的天鵝,你無法檢驗。

波普爾之後的劃界理論

波普爾之後,又有若干哲學家提出其它的劃界理論。簡要列舉其中幾個:托馬斯·庫恩提出了基於釋疑的劃界標準。夏佩爾提出了基於合理性的劃界標準。薩伽德提出了多元劃界標準,包括了思維方式、經驗驗證、理論簡單性、進步性等判定標準。

定義科學

使用逐層遞進的方式描述科學理論應該符合的條件。當你搞清楚啥是科學理論,自然就明白啥是科學。首先,必須是個理論並具有相互關聯的命題的集合,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客觀陳述,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全稱陳述,科學理論中的命題陳述,必須是全稱陳述。因為全稱陳述才有價值,單稱陳述和存在陳述,幾乎沒有價值。另外,數學理論中雖然會有存在陳述,但這些存在陳述都是基於純理性來驗證滴。科學理論是基於經驗來驗證滴——這是科學理論與數學理論的主要差異之一。

基於演繹法建立理論體系

科學理論必須是基於演繹法來建立整個理論體系的。要建立科學理論,首先提出若干前提,這些前提是不言自明滴(有點類似數學公理);然後基於這些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得出各種各樣的推論。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驗證的

此處所說的驗證,必須是可重複驗證。 此處所說的驗證,是基於經驗的驗證,而不是基於理性的驗證。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證偽的

前面已經說了——不可驗證的理論,不能算科學理論。存在命題是不可能證偽的,命題的可證偽程度越高,則理論越好。可證偽的程度,先看如下兩個命題:命題一: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等於180度,命題二: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大於90度。假設有人找到一個三角形,其內角和是150度——那麼就可以推翻第一個命題,但卻無法推翻第二個命題。因此,咱們就說這兩個命題中,第一個命題更容易被推翻。

某理論可證偽的程度越高,說明該理論給出的預測越豐富和詳細;因此,該理論包含的資訊量也就越大。越容易被推翻的命題,知識量越大。所以,那些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被推翻,但是又遲遲沒有被推翻的理論,那才是真正的強大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屬於此類。)

只允許某種型別的特設性修正

對理論進行特設性修正應該要提高理論的可證偽程度。只有這樣,才算是科學理論;否則的話,就不是科學理論。正派的科學家,應該不斷完善理論,於是理論的可證偽程度會上升;而如果透過特設性修正讓理論的可證偽程度越來越低,那就相當於耍無賴了,同時理論也變得越來越沒價值。

上述每一個要求,單獨只構成必要條件

上面所說的每一個標準,單獨都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比如很多佔星術的理論,也具有可檢驗性和可證偽性。但都缺乏演繹體系,他們不是基於演繹法建立起來的。具備上述某個單一標準的理論,不一定是科學。但是不具備的,就一定不是科學。

證偽主義的積極作用

破除了科學理論是絕對真理的觀念, 強調了基於經驗證偽的重要性,證偽比證實更重要,促進科學理論更快更好地發展, 提供了一種指導思想來建立科學理論。

非科學的

非科學

從語言邏輯上講,非科學等價於不是科學。根據排中律,任何一個玩意兒 ,要麼是科學,要麼是非科學,千萬不要把非科學當成貶義詞。

文學藝術

這些領域的理論,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用波普爾的定義就是——無法在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有句老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因為文藝領域是主觀的,很難建立一個公認的評價標準。

宗教

大多數宗教理論,其命題陳述,不是客觀陳述,大多數宗教的理論的命題,有的是缺乏可驗證性,有的命題直接在邏輯形式上就是無法證偽。

大部分的數學分支

大部分的數學分支,都屬於純理性的認識領域,這些領域不依賴於客觀世界。比如:集合論、數論、算術那麼,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的,因此幾何學是需要透過經驗進行檢驗的,也可以透過經驗進行證偽的,與之相比,數學的其它分支,都是純理性的。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結構的。當年康德寫《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先驗的,如果按照康德的說法,那麼幾何學跟其它數學分支的本質都算是純粹理性的學科。但是,到了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空間和時間已經被證明,不再是先驗的,而是經驗的。如此一來,幾何學也就跟其它數學分支有了根本差異——幾何學的命題,是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檢驗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基於經驗進行證偽。

邏輯學

邏輯學也不是科學,原因在於邏輯學中的真理是絕對真理,是無法證偽的(比如:矛盾律、排中律)。

技術

還有一類常見的非科學是技術。咱們經常說的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但這兩者有本質區別:科學理論是基於演繹法、邏輯推理建立起來的。技術理論是基於歸納法、經驗總結建立起來的。

偽科學

偽科學通俗地說就是:本身不是科學,但是又偽裝自己是科學。從範疇上,偽科學是非科學的真子集。

反科學

科學研究本身是以思維作為主體的活動,而且科學理論是歡迎質疑和反駁的。如前所述,對科學理論的證偽,往往會觸發新理論的建立。而反科學就是採用科學之外的力量來打擊科學活動。

常見謬誤

把科學理論等同於絕對真理

如果根據證偽主義的劃界標準,科學恰恰是最不可能成為絕對真理的。科學理論總是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所以科學理論要麼已經被推翻,要麼是暫時尚未被推翻。

混淆非科學與偽科學

偽科學只是非科學一個很小的真子集。

以為科學總是比非科學更厲害

比如科學理論需要依靠邏輯演繹法來建立,所以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石,邏輯學應該比科學更厲害,但邏輯學屬於非科學。

覺得只有科學是重要的

人文領域全部都是非科學,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倫理學重要性不亞於科學。

已經被證偽的科學理論就沒用了

有些科學理論被證偽之後,確實就廢了,比如曾經的燃素理論,以太理論。還有一些科學理論,雖然被證偽了,依然還在使用,比如當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就被徹底證偽了。但是現在的工程學科(比如機械工程)還在用牛頓力學。因為在速度遠遠低於光速,質量遠遠沒有達到天文學尺度的前提下,牛頓力學與實際觀測的誤差,非常非常小,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工程上依然用牛頓力學。

正確對待

不要盲目崇拜科學

這種現象貌似還挺普遍——很多人把科學理論當成是永恆真理,並對科學崇拜不已。首先,每一個科學理論總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沒必要把它看得太過神聖。其次,對科學本身而言,應該把它視作某種方法而不應該視作終極目標或崇拜物件。

不要以為科學是萬能的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某東西是萬能的,這人要麼是傻子要麼是騙子。

證偽推翻通常比證實更有價值

證偽推翻某個科學理論,其貢獻是很大,超過了對科學理論的證實驗證。如果某人能夠基於經驗的觀測,對某個理論進行證偽,就可以把該理論推翻。推翻之後,科學家自然會去想辦法創造出更好的理論,於是科學就進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