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今天聊一聊二元論,其實也沒這麼高深莫測,就是根據字面意思掰開來理解,一個事物兩個面,一分為二。

問題就是在於這到底是誰的二元論,是按照什麼維度劃分的。

二元論和一元論相對應;二元論突出那個多,突出那種變化;而一元論,就強調那個唯一,強調那個靜止不變。

歷史上最有名的就屬柏拉圖的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都是世界的本源。

然而對於一元論來說:認為世界本源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意識,兩者之中只能是其一;進化到最後,劃分門派之後,也就成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或者其他唯啥主義。

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點選載入圖片

1.柏拉圖:世界由物質和精神構成

柏拉圖的二元論,既包含物質又包含精神,兩者同等重要。

物質是構成事物本體諸要素的統稱;各種事物都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態,說白了,就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

精神是指人類所特有的思維運動,包括你的想法,你的意志,你的人格,七情六慾等等;看不見又摸不著,然而它就是存在;你沒辦法把意志這玩意兒單獨拎出來看一看,也沒辦法把人格取出來秀一秀;拿不出來,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的,完全感受得到。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人絕對不是一堆零件的組合,不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而已。

柏拉圖: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

思想在一定意義是超越物質的,並且是能夠統領物質的。

柏拉圖對於精神再次劃分,就成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認為解決問題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依靠理型;一種是依靠直覺,說得俗一點就是依靠感性解決問題。

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點選載入圖片

2.康德:我們所能認識的只是現象,即經驗,以及可能經驗的事物;而物自體不可知

康德的二元論,簡單來說就是分為:可以認知的部分以及不可認知的部分。

在這裡先解釋下物自體:是指認識之外的,又絕對不可認識的存在之物,這是現象基礎;既然要承認“可以認識現象”,那麼就首先得承認“作為現象基礎的物自體”存在。

康德看來,有三個實體是不可認知的:靈魂,宇宙與上帝。

可以認知的部分:透過實驗,透過理論,透過邏輯,透過方法,去得出那個科學的結果。

不可認知的部分:乾脆放一放,不知道就不知道了;不在研究範圍之內。

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點選載入圖片

3.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陰和陽的相輔相成,相互推移,運轉不息,為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

順著這個道,產生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的就是性;在這陰陽之間順其自然,才能夠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伏羲

開創了易經,這本天書就是強調二的重要性;伏羲的二元論,是中國開天闢地的二元論;在這裡不僅僅只是由一變成了二,這個二代表的乃是萬事萬物,是生命的起點開端以及發展變化。

中國有兩個開闢天地,一分為二的神話故事:

1。盤古開天闢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2。伏羲一畫開天:有謂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無光;忽焉一畫開天,而陰陽動靜迭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執行,萬物之生生不息。

世間萬物的創造,生命的誕生全來自於伏羲這一畫。

易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首先有了天和地,才能夠有萬物存在;有了萬物,才開始有生命出現;有了生命,才能夠有人類世界的生生不息。

可見伏羲這一畫太極,盤古那一斧天地,所創造出來的二元論,是多麼的驚天地泣鬼神。

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點選載入圖片

4.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的禍與福之說,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二元論。

二元之間既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轉化的,善惡,明暗,晝夜,男女,生死,乃至於冬蟲和夏草,春夏和秋冬。

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處理問題應該從容易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天下難事,一定是從簡易的地方開始;天下大事,也一定是從微細的部分起步。

困難與容易,遠大與細微的對應關係,也就是相輔相成的二元論。

塞翁失馬的故事,體現了陰陽之間的相互轉化之道:

塞翁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

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良駒回來了。

人們都前來祝賀他,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

後來,塞翁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

人們都前來慰問,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

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具有中國特色的二元論,必定是變化多端,是不斷髮展前行的。

5.子思: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子思在這裡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應該去說人家壞話,多多讚揚對方優點;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都聽一聽,最終採取適中方法與人交往。

當然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內心不應該有陰暗念頭,總想著去害別人,去報復他人,應該樹立起積極向上的正念,永遠看到光明之處;面對現實,承認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然後在此客觀條件下,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運用中庸之道,懲惡揚善,採取最適合於此時此刻的行動。

1。子思: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告訴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愚笨的人又對事情想不明白,弄不清楚。

2。子思: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告訴我們:自以為是賢人君子,往往過於道貌岸然,束手束腳;然而不屑於成為君子的那批人,做事又完全不遵循規範,沒有任何約束,社會就動盪不安。

3。子思: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告訴我們:始終沒有喜怒哀樂情緒,永遠保持那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做到八風不動心,就可以稱之為中;因外界原因導致不良情緒,能夠及時做出調整,適度而有節制,重新迴歸平靜,就可以稱之為和。

中是天下萬物之根本,和是天下萬事之道。

能夠達到中和之術,就能與天地同根,與萬物化為一體,生生不息。

中庸整本書,介紹的也就是對於二分法的拿捏把控。

如果只剩下一,那絕對是沒有辦法採取中庸之道的;唯有存在著兩個極端,冷暖,善惡,快慢,鬆緊,才能夠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最合理最合適的那個點;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分析問題 ,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二元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點選載入圖片

一元論者,往往固執地認為只有那個一;做事容易極端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成功則成仁。

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只要是有那個“唯”的概念存在,就是“一”,就是一元論。

一是不可再分的,因為一分就會變成二;若世界是一,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靜止的世界;若世界是二,那麼它將無窮無盡。

世界必然是可分的,物質必然是可分的:物質可以分為分子,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可以分為電子與原子核。

思維也必然是可分的:思維可以分為正面思維,反面思維;可以分為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對於二元論者來說,不僅僅有二,還有三,還有四。。。這個二代表了那個無窮無盡地變化,代表了動態地運動;乃至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世界畢竟是多姿多彩的,不僅僅只有唯物主義,也不僅僅只有唯心主義;氫離開了氧就是隻是氫,氧離開了氫就是隻是氧,兩者合一才是水。

在哲學世界裡面,應該是既有唯物主義,又有唯心主義;還有存在主義,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人本主義。。。

有用即真理,我們完全不必選擇進入某個思想陣營;只看儒家,只看道家,只看佛家,只看西方哲學,希臘哲學,德國哲學,英國哲學,印度哲學;一站到佇列裡面,知識就受到了限制,思維就有了範圍,就勢必會錯過很多經典。

最好的選擇就是成為雜家,成為一名實用主義者;古今中外,只要對自己有用的,就拿進來放到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中,這樣才是最為有效的閱讀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