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4月29日,重達22。5噸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乘坐著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核心艙的成功升空,不僅代表著空間站建造任務拉開序幕,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人距離擁有自己的空間站又進了一步。

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每當說起中國的空間站,就難免會讓人想起那個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從被拒之日起,中國人心中就始終憋著一口氣,勢必要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現如今,天宮號核心艙已進入預定軌道,之後也將陸續實施貨運補給,載人飛行等多次任務,最後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的搭建。這就意味著,中國人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有了,大家關心的問題也變了,

從當初的能否造,變成了現在能否超越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會不會死在沙灘上我們無法預測,但後浪必定來勢洶洶。

國際空間站VS中國空間站

國際空間於1994年開始建造,集合了美、俄等16國的技術和財力,耗時12年建造完成。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執行最大的空間平臺,其規模達到了423噸,可開展大規模的科學實驗。

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至於中國空間站的建造,我們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初被美國拒之門外後,我國便於1992年9月,正式敲定了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是實現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對接;第三步是建造空間站。從92年至今,我們為建造空間站已經準備了20年。之所以耗費如此長的時間,是因為我國航天技術孱弱,底子薄,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

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至於規模方面,我國的空間站三艙的組合體為60噸左右,對接貨運飛船,以及載人飛船後能達到90多噸,如果需要,最高能達到180噸。但從規模方面來看,這與國際空間站423噸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空間站的規模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的,因為我們是獨自建設的,必須考慮耗費和自身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夠用就行。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天宮空間站所包含的艙段已足夠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況且,空間站根本沒必要追求規模,而是應該追求使用效率。就比如國際空間站,起站內30%都是無效率的閒置艙,這完全就是資源的浪費。除了規模之外,在其餘方面,中國的空間站都更具競爭優勢,而這恰好是起步晚帶來的後發優勢。

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空間站相比國際空間站建設得比較晚,但具有後發優勢,現在在空間站的建設方面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應用以及後續應用方面還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太陽能電池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一些感測器空間站等空間站建造相關技術都是立足於目前我國發展能力和水平,綜合這些能力實現最優、最好的效能,既符合我國國情,也和世界先進水平比肩。

起步晚的中國空間站,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強嗎?看看工程師怎麼說

國際空間站從1994年便開始建造,雖然都使用了當時最頂尖的科學技術,但放到如今,難免會顯得有些落後。空間站並不像我們的手機那樣,隨時都能更新換代,除了外接的貨運艙段之外,其餘的艙段只能進行維護,並不能更換。可即便維護得再精細,損耗也是難免的,這點從國際空間站頻繁出現安全事故就能看出。而中國的空間站所應用的都是目前最頂尖的科學技術。誰優誰劣,一目瞭然。

其實,這種對比意義並不大,因為當中國的空間站全面建設完成時,國際空間站也快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唯一在軌執行的空間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