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9月10日凌晨,一個由九條貨船與一條駁船組成的拉煤船隊,因失控偏離了主航道,最終撞上了地處揚州市城東的壁虎大橋。據稱該橋由當地村民集資所建,全長220米,於1992年正式開通,是連線該村與灣頭鎮的唯一陸上通道。事故造成橋面三分之二垮塌,其中兩條船撞毀,但暫未造成人員傷亡。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當筆者看到這次撞橋事件,立即便聯想到了之前廣州番禺北斗大橋被撞事故。7月13日早上,一艘裝有蛋白粉麥芽潤滑油等貨物的船,與廣州番禺北斗大橋發生碰撞,導致大橋一底橋墩破損。隨後便看到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大橋在建造時沒有考慮過防撞?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那麼大橋真的不防撞嗎?實際上大橋在建造時,其防撞效能始終是被重點關注的條件之一。例如,武漢長江大橋。被撞70餘次,依舊挺立河中。它運用的是橋樑防撞方法中,一種死扛的思路。也就是說只要橋墩足夠強,就不怕有船來撞。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武漢長江大橋於 1955 年 9 月 1 日動工興建,在1957年10月15日運營通車。由於在設計上 其橋墩間距小,淨寬只有120米,再加上上游來水呈匯聚狀,河槽過水斷面積縮減,導致水流不暢。特別是洪水期,橋墩上方出現高壅水,橋下出現急流速,橋墩口出現強橫流,使得大橋經常被撞。

但武漢長江大橋橋墩密度大,其基礎施工採用“管柱鑽孔法”,開創了中國建橋史上的新工藝。正橋鋼樑由平弦菱形連續梁組成,鋼樑設計三聯,每聯三孔。鋼樑製作精確,由兩岸平衡懸臂向江心拼接合攏。連續梁由一組絞式固定支座和三組輥軸式支座所支撐。在最高洪水位時,橋下淨高18米,可滿足上行大型輪船的通航要求。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上圖:武漢長江大橋7號橋墩上的撞擦痕跡

另一種是水利部門的思路:在河道之中不設墩,這樣就無墩可撞,可以說是防撞的最高境界,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拱橋。拱形的結構,使得橋上豎直向下的荷載,可以逐漸傳遞到兩岸,將其中一部分變成水平荷載。兩側的堤岸將拱橋左右夾住,拱橋受到的壓力就傳遞給了兩岸。這樣一來,拱橋不僅十分穩定,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是“越壓越穩定”。同時,還不會影響水上通航。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上圖:拱橋的受力模式

除此之外,給橋墩穿上防彈衣(防撞裝置),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辦法。透過給大橋的橋墩包裹上,可隨水位的變化上下浮動的筒行自浮式複合材料防撞圈。可以延長撞擊力的作用時間,減小船撞的傷害。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與此同時,大橋也可以對通航船隻進行主動防禦,例如建立橋樑防撞預警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航道前端的資料採集裝置、顯示裝置和後臺的資料中心伺服器組成。

它可以透過釋出語音提醒,如水位、流速、風速、能見度及橋樑淨高等資訊,為靠近橋樑的船舶提供輔助航行指引。並在船舶超高、超速、偏離航道時報警。能有效避免船舶進入航道時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精確檢測出船舶和誘導超高船舶安全行駛路線、及時現場進行錄影警示。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不過從圖片上來看,揚州壁虎大橋的高度貼近水面,所以此處應該不是航道,不能走船,因此很可能沒有考慮防撞。並且事故原因也是船舶失控偏離主航道所致,因此應該也不是橋樑質量的問題。現在事故正在調查中,我們只需靜待官方調查結果即可。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延伸閱讀

中國橋樑技術堪稱世界之最,最早可追溯到1600年前的商周時期,據史料記載,周朝已出現以木構為主的浮橋和木樑橋。戰國時期,單跨或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建造。秦漢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為拱橋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至此,中國四大橋樑型別:浮橋、梁橋、索橋、拱橋,已基本形成。

南北朝至宋朝,中國古橋建築發展達到頂峰,建築材料從以木料為主發展到以石料為主,北京盧溝橋、趙州安濟橋、蘇州寶帶橋、泉州洛陽橋等一系列世界名橋誕生。

揚州百米大橋被撞斷,為何撞橋事故不斷,水上的大橋卻不防撞?

目前,我國橋樑建設蓬勃發展,僅已建成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總數就超過百萬座,成為世界第一橋樑大國,並創造出許多世界橋樑新紀錄。例如,世界十大高橋中,我國佔有8座;世界十大大跨徑斜拉橋中,有7座在我國;世界十大大跨徑懸索橋中,有5座在我國;而在世界十大最長橋樑中,同樣有5座在我國。種種記錄,數不勝數。因此,我國的橋樑建設,不必過多懷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