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如何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

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我們真正進入了資訊時代。人們不僅透過網際網路瞭解世界,而且透過網路進行購物、人際交往等,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網路是把雙刃劍,當它越來越惠及於人類的時候,其負面效應日益顯現,網際網路垃圾資訊的不斷增加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淫穢色情形成了三大社會公害,致使青少年分心,家長擔憂。

網癮問題的成因是複雜和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還有社會教育的相對滯後等原因。

家庭教育失誤

家庭是人實現社會化第一場所,是未成年人瞭解社會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良好的家庭教養可以結束給未成年人積極向上的影響,奠定基石,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但當今有些家庭對孩子教養功能存在嚴重的錯位或缺失現象,家庭教養方法不當,輕者會使孩子染上網癮惡習,重者可能導致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面有如下特點:

1。親情過剩

有些家長子女教養百般呵護,嬌生慣養,溺愛過度,一切包辦,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過分的寵愛,長大後孩子就很容易變得驕橫霸道、爭強好勝,甚至道德墮落。

據資料顯示,有些家庭對孩子提出的物質要求滿足的(有求必應〉佔 30。5%。例如,一位 15 歲網癮孩子的父親說“自己再苦再累要孩子物質上不能低於其他同學,只要孩子提出,甚至會借貸、加班給孩子買一個與同學同類型的電腦。

孩子原來是一個憨厚老實、靦腆內向、惹人喜愛、各方面較優秀的班幹部,到初三下學期突然變得厭學,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做作業,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老師提醒後家長才知道玩遊戲可能成癮,才開始找心理醫生諮詢。

2。放任不管

有些父母對子女只養不教,認為孩子”年幼無知“、“樹大自直”,明知孩子已出現了問題仍無所謂,等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對子女的問題視而不見,放任不管。

一些家長只顧自己拼命掙錢,對子女放任自流,不履行教育職責。

如 18 歲大一理科學生,小學中學讀書期間,學習比較勤奮,成績一直很好,常被評為三好學生,進大學後第一學期能夠認真學習、團結同學、熱愛勞動。

當第一學期末開始與男友到校外遊戲機房玩。當時,父母生意上很忙碌,疏於對她管教,特別是母親又開了個菸酒批發商店,經濟上的富裕,孩子的零花錢也多了起來,導致與男友揮霍浪費,長時間在遊戲機房花費在 5000 元以上,第二學期就產生厭學情緒,與男友去舞廳歌廳吃喝玩樂。

父母發現,也教育了孩子幾次,根本聽不進去而反感,除了向父母要錢,很少與父母交談,後來常常夜不歸宿,說謊不到學校上課,這次與父母同來心理門診是學校已將勒令退學通知本人後被迫來心理門診的。

3。管教過嚴

有些父母對子女走向另一個極端,目標過高,不是根據孩子的實際心理年齡給予合適的指導,給孩子要求目標過高,平時不是指導孩子去獨立面對困難,而是代替他們去做事,導致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難以承受壓力,缺乏對事物的獨立判斷能力,由於精神上寄託缺失、人際關係處理、自我管理方面一系列面對產生問題,很容易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歸宿。

更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要孩子無條件服從,否則就視為“大逆不道”,一旦出了問題就採取打罵體罰等過激的教育方式。

這樣的家庭管教方式與網癮後心理人格障礙結合,極易造危機出現意外事件發生。

個體心理狀況

網路使用過度的人群有較高的抑鬱感,抑鬱相關的人格特徵:低自尊、缺乏動機、尋求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等等可能成為網路成癮的原因之一。

有些個案在此之前大多都比較聽話,學習成績不差,甚至很優秀。有的只是偶爾成績下降,或受到老師批評、同學的一些話,對學習缺少信心,又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加上家長管教嚴厲,出現擔憂,加重了抑鬱的情緒。

此時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學習效率下降,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這一局面。

同時,老師和家長都不能理解而反覆說教,甚至指責、謾罵和體罰,孩子顯得十分無奈和反抗,有的甚至成為與父母對抗的一種方式。

此時,網路遊戲剛好能讓其暫時逃避內心的痛苦和現實的煩惱。這種因為網路遊戲而使眼前的痛苦消失,甚至在遊戲中找到成功和滿足的體驗,會進一步強化這種行為,這種行為最終會不斷強化,而無法擺脫。

科學的干預

網路成癮患者主觀上並無太多的不適,患者上網時體驗到滿足感使其傾向於過度上網而導致的身心危害,除非極端狀態影響個人生活,患者較少主動求治。

面對這一群體學生,放任不管或者用極端的方式懲罰,如體罰、電擊,或魔鬼式訓練等都難以奏效,甚至會導致進一步的心理傷害。

需要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針對個案具體情況制定個別化的治療策略,調動家庭、學校、同學朋友以及其自身的資源,爭取個案的配合,幫助解決抑鬱、焦慮和交往等方面的障礙,促進心理的成長。

如果伴發有其它心理疾病,應接受醫學心理學的治療。

陳建國: 如何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

點選載入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