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損失10萬噸漁獲,為什麼黃河10年禁漁偏偏“胎死腹中”?

1、 長江10年禁漁已打響,黃河禁漁起步晚

長江10年全水域禁漁2020已正式實施,現在已進入第二個年頭。與之相對的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還停留在階段性禁漁,不免要問黃河實施全水域禁漁有無必要性,以黃河現有的水資源、魚資源還能挺多久。

為搞清這個問題,先說一下長江為何禁漁。長江禁漁簡單來說是為恢復往日富饒的漁業資源,改變如今“無魚可捕”的現狀。

長江水域用“無魚可捕”雖有點誇張成分,但如果按照現狀持續下去並非“危言聳聽”。上世紀80年代初期棲息在長江水域裡的野生魚種高達435種,單是特有魚種就有183種,是我國名副其實的魚種基因庫,然而2019年水產部門再次調查竟有130多種魚種消失不見。與此同時,長江上游至少有79種魚生存環境惡化,存在滅絕危險。

除了消失的魚種外,現有魚種產量早已今非昔比。以長江刀魚為例,50-80年代是長江刀魚產量的黃金期,每年基本在2000噸以上,1974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5300噸。而2003年以後刀魚產量急劇下滑,年產量竟降至了100噸左右,最近幾年更是隻有幾噸,價格由過去的幾元錢/斤,暴漲到現在的6千元/斤,而大多數情況下有價無市。

長江漁業資源減少的原因眾多,比如過度捕撈、水質汙染及大規模興建水利設施等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禁漁再配合汙水治理是最必要的事情。

那麼黃河水域真沒有實施10年禁漁的必要嗎?

事實情況是,黃河漁業資源和長江相比,半斤八兩、誰也別說誰。

上世紀80年代有191種魚活躍在黃河水域,等到了2008年我國漁業部門再次統計,黃河裡的魚種數量已銳減到了82種,相比之前魚種減少了57%,單這點已超過長江。像雅羅魚、北方銅魚等知名魚種已徹底不見,而黃河刀魚、黃河鯉魚成了稀缺魚種。

比如北方銅魚,北方銅魚俗稱黃河鴿子魚,曾廣泛地分佈在黃河中上游水域。上世紀60年代僅是寧夏河段年捕獲量輕鬆達到15噸,高峰期則超過20噸。問題是80年後隨著黃河水質惡化、過度捕撈,特別是青銅峽建成而引發的產卵場破壞,北方銅魚產量每況愈下,2016年後再也未曾見過北方銅魚了。

與北方銅魚類似,黃河鯉魚曾是黃河水域裡的“魚中之王”,古人曾用“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反襯黃河鯉魚的美味。建國初期河南段年產量一度突破15萬公斤,而現在若是能捕獲一條黃河鯉魚是一件轟動的事情。生活在黃河岸邊的老漁翁竟10年時間再未見到一條純野生黃河鯉魚。某酒店出價1萬收購一條黃河鯉魚,提前3個月放出訊息,最後連一個有效資訊也未收到。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黃河應效仿長江實施長期禁漁。

2、 黃河實施長期禁漁的可行性

長江在實施10年禁漁之前,早在2003年起即實施全水域階段性禁漁,而黃河在2018年才實施,即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為期90天。需要承認的是,為保護黃河中上游魚資源,甘肅、寧夏、山西等河段也曾實施階段性禁漁,但全水域禁漁比長江滯後多年。

長江水域之所以不再延續階段性禁漁,而是實施10年的長期禁漁,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魚苗的更好成長、繁育。我國主要淡水經濟性魚的性成熟時間為3-4年,也就是說魚種可實現2-3個世代繁育,利於增加稀有魚種數量。

目前黃河實施的階段性禁漁,其實有不小的缺點。禁漁期內鯉魚、鯽魚、刀魚的確可孵化幼卵,問題是這些幼卵最多有90天的生長期,有些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無法抵禦較為惡劣環境。

特別是黃河兩岸猖獗的濫捕、電魚,偷捕者甚至使用迷糊陣、絕戶網將大小魚一網打盡,禁漁期結束之時反而成了幼苗的死亡之時。老漁翁曾這麼評論黃河禁漁:只保護嬰兒式的魚苗,不保護童年式的幼魚,白忙一場。

另外黃河的漁獲資源也是部分人反對禁漁的理由。資料顯示長江年捕獲量為10萬噸,黃河年捕獲量僅為6。5萬噸,看似數量挺大,但僅佔我國漁獲總產量的千分之一,黃河魚產量基本可忽略不計,全年禁捕絲毫不影響民眾的漁獲供給。

黃河到底能否實施長時間禁漁,相關部門人員曾做過探討。部分專家給出的理由是,成千上萬的漁民依靠黃河捕魚才能解決生計問題,並且與漁民的失業補貼等問題始終無法達成統一,這是黃河水域難以效仿長江10年禁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一點可看一下長江。截止到2021年,長江水域共退捕上岸的漁船是11萬艘,涉及漁民23萬人。按照黃河的捕魚量,所投入的資源應低於長江。

但問題是,如果真禁漁10年就一定能較好地恢復漁業生態嗎?恐怕也不見得。

除了過度捕撈外,水質汙染、水利設施及河水含沙量過高等都是阻礙黃河魚資源恢復的重要因素,而它們對殺傷力甚至遠大於捕撈。

以水電工程為例,黃河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橫跨三大地形階梯的河流,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整個黃河水域至少有219座水庫設施,絕大多數水電大壩首尾相連,意味著相當部分的魚種難以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對其正常的繁衍設定了巨大障礙。

再說水質汙染。需要承認的是,黃河上游水質尚可,到了中游隨著工礦企業增多,水質迅速惡化。最嚴重的時候,黃河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了7%的化學需氧量及6%的廢汙水,每年因汙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0億元。以至於部分魚因無法抵抗水質惡化或畸形、或魚苗大減、或徹底消失不見。儘管現在黃河水質已大幅改善,但影響依然存在。

另外根據政策等到了2030年黃河水將實現全線通航,屆時最高500噸的船隻可從中上游跨出發跨省、跨區段直達渤海。誠然利於黃河沿岸省份的經濟、文化往來,但也客觀加大了黃河治理難度,包括對魚的正常繁衍也有一定影響。

假設黃河10年禁漁真正實施,恐怕單採用禁止捕撈這一措施,缺少其他針對性的配套方案,魚資源恢復將會極其有限。上述幾個原因也許才是真正阻礙黃河實施長期禁漁的關鍵。

原創:老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