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虛假的自律只會消磨你的意志力,真正的自律應該這樣做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中。

平時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頹廢地度過一天又一天,或許在某日受到什麼刺激幡然醒悟,意識到這樣不行,下定決心改變。然而,剛堅持沒一會兒就又開始分神,想東想西,逐漸煩躁起來,東西一扔,又回床上躺著了,沮喪地想,我也就這樣了。

網上說,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你心底裡是認可這句話的沒錯,只要管住自己抵制誘惑,才能一直專注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是自律真的太難了。那些自律的人每天的日子規整得像個機器人,效率高到爆炸,而你,時不時地感到懈怠,時不時地想看一眼手機,又或者就像上學時候,只要不學習,哪怕盯著蒼蠅搓手都能盯一節課。沒有完成目標的你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卻又於自暴自棄中升起一種頹喪的安逸。

“大不了就當個廢物吧,也挺好。”

你這樣想。但其實,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必做廢物,是你對“自律”這兩個字的定義有問題。

01

首先,

自律並不意味著完美主義。

很多人會覺得,自律就是要做到極致,要先列一個表,然後嚴格按照上面的計劃執行,只要有一絲懈怠偏差就是不自律。想想也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你想把自己從一個散漫的狀態直接過渡到機器人的狀態,這可能嗎?你的意識、精神、習慣都停留在原本的狀態,你突然逼迫它們轉變,這對它們來說也太為難了。有人會說,“那我不是做到了嗎?”我承認,頭一天也不是不能逼自己做到,但是你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樣是不是特別累?

頭一天興致勃勃,第二天有點倦怠但是還能堅持,第三天感到疲倦不堪,第四天徹底堅持不下去了。

這麼說吧,

任何要求你在短期內徹底轉變的計劃都是不科學的,維持它的都只能是三分鐘熱度

。如果你真的能咬牙堅持下來,之前也就不至於懶散這麼久了,不是嗎?

02

你制定了一個科學的計劃,執行了一天,任務全部完成,你感到相當滿足,認為應該給自己一點獎勵。

比如因為減肥而節食很久,看到成果之後想,我就獎勵自己一次,吃一頓火鍋應該沒什麼吧,沒想到就是那一頓火鍋導致脂肪反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比如你堅持了一段時間的學習,晚上打算獎勵自己多玩一會兒的手機,結果玩到下半夜,第二天渾渾噩噩一整天,啥也沒學進去,所有計劃全部亂套了。

是不是很真實?

心理學上管這個叫

道德許可效應

,就是你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心安理得的,絲毫沒有覺得愧疚,認為自己應當得到獎勵。

就是這種心理使人墮落。

認真五分鐘,玩手機兩小時,到頭來還覺得自己很刻苦,這樣下去怎麼上進?

結語

破解這個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自我暗示。

從心理學角度講,自我暗示是人對自的最大鼓勵!只要不停地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並

告訴自己,努力是應該的,娛樂是為了放鬆,而不是為了補償自己什麼。

其實仔細想想,就算是收拾房間也要先從一處幹起不是嗎,你不可能說一鍵把整個房間全部打掃乾淨,而人也是如此,不要想著一下子把自己從內到外全都改變,我們先從一個地方改起,時間長了,總會改完的。

於個人而言,最珍貴的永遠是耐力,對於有耐力的人來說,再漫長的黑夜也能看得見曙光。

努力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你要長期堅持努力,這才是最困難的。

絕大部分人在半途折返,由一念之差,生活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樣,而那部分堅持下來的人,則走向了另一條更平坦開闊的路。

給自己一點力量,努力在任何時候都不晚,

當你意識到這件事已經晚了的時候,恰好,是最早的時候。

你們覺得還有哪種好的方法,能夠高效地解決“假自律”的問題?

作者|晴子

編輯|晴子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