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特刊】蘇康:如何克服焦慮?聽聽這位大咖的肺腑之言. . .

你好!我是蘇康。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我生活二十多年裡,每天都感覺到很焦慮,就連新寫一篇文章之前我依然會感覺焦慮。

這種焦慮和我開始寫第一篇文章時相比,無論是強度、形式還是感受上,其實都沒有很大的差別。

你可能覺得我那麼說是為了放寬你的心,勸你相信焦慮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那我這麼跟你說好了:

在我看來,首先沒人能讓你寬心,其次焦慮對於我們來說都很重要,最後關於焦慮存在著許多誤解。

人們總喜歡說“

克服焦慮

”,或者“

解決焦慮

”,但是它總是一再出現,說明我們既不能克服,也不能解決,最多能做到暫時抑制它或者轉移罷了。

那麼換個角度說,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克服焦慮,徹底沒有了焦慮這種情緒,又會怎樣呢?

我不知道你的情況,不過對於我個人而言,如果我有一天當真失去了焦慮,那麼我肯定一個字都不會去寫。

你知道寫作對於我而言,在什麼時候最讓我愉悅嗎?

敲下最後一個字,全文結束的那一刻。

我的焦慮得到了全然的釋放,在那一刻我得到了空前的放鬆,然後才是成就感緩緩升起。

為了那一刻,我總是習慣焦慮的到來,因為它的出現會為我帶來完成一件事的動力。

01

我猜你從來沒有嘗試過完全放鬆的寫作,在那樣的狀態下並不會如傳說一般寫出什麼神作。

反而會因為放鬆,徹底失去了警覺和衝動,甚至因此徹底失去了表達欲。

因為這一刻剛剛好,

為什麼要額外去做寫的動作呢?就這麼停在這裡不好麼?

焦慮就不一樣了,它看起來像是因為自己還沒開始行動而感到的緊張和不安,但它其實總是指向結果。

真正讓你覺得不舒服的,是對於不能達成結果,對於結果不讓人滿意而產生的擔憂。

因此,結果可以“治癒”焦慮,那麼焦慮的出現其實就是把你推向行動,指向結果。

既然如此,

為什麼人們還是會如此討厭焦慮呢?

因為過度的焦慮並不好,它反而會限制一個人的行動,把他卡在原地動彈不得。

為什麼焦慮會過度?

這裡我想盡量簡單地解釋給你聽,可能並不符合科學原理,你就當作是個打比方就好。

首先,我要問你一個問題:

誰焦慮?如果你的答案是“我”的話,那麼請你立刻回答我的第二個問題:哪一個“我”?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什麼問題?

就一個“我”,還能有幾個不成?

那你再仔細想想,當你被學習或者工作中的一個難題卡住時,你的那個“我”是不是正在原地打轉,忙著苦思冥想地思索著怎麼辦?

這個時候突然靈光一閃,零散的線索突然連了起來,隱約出現了一種新的可能,你是不是叫那個正在原地打轉的“我”立即停住,過來這邊仔細看看,這樣做是否可能真的行得通。

那麼我再問你:

那個靈光一閃,看出隱藏線索之間聯絡的人是誰?

肯定不是外人吧?

因為念頭是直接從你腦袋裡蹦出來的。

肯定也不是“我”吧,那個“我”還在苦思冥想找不到出路呢。

當然有很多個“我”,或者說,所謂的“我”有很多個側面。

02

為了簡單起見,可以把“我”先分成兩個小人。

一個小人是感性的你,喜歡直覺,喜歡情感,喜歡衝動行事。

另一個小人是理性的你,喜歡推理,喜歡邏輯,喜歡謀定而後動。

這兩個小人明顯不是平分秋色的關係,為了應付日常的生活,完成學業和工作,肯定是理性的小人佔據絕對優勢。

你在菜市場和小販兇狠地砍價,為了幾毛錢寸土必爭,不會討價還價到一半,突然一把抱住小販哭著說:“大叔你真不容易,頭髮都全白了,我不講價了,錢你都拿去!”

事實上,

你會抑制感性小人的衝動,讓他儘可能地處於休眠狀態,免得惹出麻煩和笑話來。

前面說到靈光一閃的例子,其實就是理性小人忙於解決問題,沒有功夫看管感性小人,於是感性小人自行採取了行動,利用直覺找尋到一條線索。

最後,理性小人一把搶過線索,驗證了可能是個辦法,就勒令感性小人回去接著休眠,自己貪天功為己有。

焦慮也是同樣道理。

事情來了,感性小人一看,立即挽起袖子就準備上,他喜歡事情完成的感覺。

但是理性小人伸手一攔,說“等等”,且讓我先想想,這件事要怎麼開始才好,怎麼做才對,要得到怎樣的結果。

如果得到會怎麼樣,如果得不到又會怎麼樣,別人會如何看我,是否會因此懷疑我的能力,如果做砸了會有怎樣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屆時又要怎麼消除……

理性小人的這些問題和想法,很多時候是根本無解的。

因為缺少的條件太多了,事情的變數太多了,憑藉他的腦力根本無法計算出所有的可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得到最佳的結果。

但是他佔據著主導位置,於是他就在那個位置上不斷空轉,浪費了大量的腦力,感覺存在一大堆問題解決不了,根本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這時候對於你而言,你就感覺到了焦慮,而且是過度焦慮,你在考慮一大堆根本還沒有出現的“如果”。

所謂過度焦慮,就是你被近乎於無限的“如果”給壓倒了,你沒有辦法給每個“如果”一個答案,於是就感覺到無間斷的恐慌感。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一個人在焦慮中白白耗費時間,一直耗費到截止時間來臨。

03

這時候理性小人終於崩潰,雙手一攤,說這次算是全完了;

於是感性小人跳起身來接管,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說。

最後事情還是得以完成,有些時候回過頭去看,做得其實也並不差,所有先前擔憂的“如果”,一個都沒有真實出現。

在感性小人的主導下,即便出了什麼問題,理性小人及時補位也大多能應付的過去。

那麼,你現在肯定又要問我:

怎樣才能讓理性小人去休眠,換感性小人上場?

其實並沒有什麼感性小人,也沒有什麼理性小人,我那麼說只是為了讓你認識到自己的大腦是一種精細而複雜的存在。

無論是感性的小人,還是理性的小人,他們都是你自己,代表了你自己的兩種不同的傾向。

感性的小人傾向於行動和執行,帶著衝動和激情,這是你的一面。

理性的小人傾向於判斷和評價,經常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審視你自己,這是你的另一面。

你之所以感覺到焦慮,這個焦慮其實就是你理性的那一面,他在對你做自我審視。

這種自我審視和時間密切相關。

一頭指向過去:

你是個什麼人,你曾經做出過什麼成就,你能夠達到什麼水準等等。

一頭指向未來:

這件事做成怎樣,做不成怎樣,別人怎麼看你,你對自己如何交代等等。

唯獨缺了一環,

那就是現在

因為現在還沒有成為過去,於是就無法加以評價;

現在也不是未來,於是也就無法加以判斷。

所以,

最重要的是現在就產生行動。

04

為了達到這一點,你要把思慮從過去和未來中收回來,努力集中在現在。

不要去做評價,也不要去做判斷,而是考慮完成事情本身。

甚至不應該考慮結果的好壞,事件的成敗,心繫一念就是要個結果,也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如果你僅僅只是要個結果,僅僅只是要個完成,那麼焦慮就不再是的阻礙,而是變成了你的助力。

因為這時候的焦慮無關過去和未來,無關他人的評價和你所有的承受,你的目標就變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明確得不能再明確,焦慮可以順勢放下,無論是怎麼個放法,都只會讓你朝著目標前進。

那現在的你肯定又要問:

如何心繫一念?我如何才能停止那些紛紛擾擾回想過去、擔憂未來的念頭?

我的回答是:過去你因為焦慮而受苦,是因為你以為焦慮來自外界,來自壓力。

如今你已經知道焦慮其實就是你本人,是你本人的某一面,它被不恰當的放大了。

同時,你也已經知道你自身有主動承擔、主動行動、主動完成的另一面,只是以前你忽略了這一面的存在而已。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這兩面,又知道了焦慮究竟是什麼,那麼曾經困擾和阻礙你的焦慮,如今就可能成為你的助力。

無非是這裡我需要再給你加上一條:

不要去幻想什麼內心喜樂安寧的狀態,認為抵達這種狀態之後做事就不會有焦慮,一切都會變得順遂。

那樣的狀態絕大多數人達到不了,包括我們,而且抵達之後還願不願意做事,做事對於自己還有沒有意義都得兩說了。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我們還可以用焦慮作為燃料,那就不妨燃燒起來,能跑多遠算多遠。

05

即便你現在做不到,無法心繫一念,也無法專注於當下,也不用太過在意。

如果你先前並沒有仔細考慮過焦慮是什麼,那麼現在你可能有了新的理解,或者僅僅只是新的啟發。

有這麼一點點想法其實就已經夠了,種子已經種下,你遲早也會停下來考慮一下焦慮對於自己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旦細究開始,它原有的概念就會很快分崩離析。

這就像是停電時身處一間陌生的漆黑屋子,你不敢有任何舉動;

但哪怕是有一瞬間的光亮閃過,照見房間裡的一切,但你會立即產生走動的勇氣。

而只要你成功嘗試過一次行動,利用你的焦慮完成了某件事情,那顆種子就會自行發芽生長,屆時即便你想要去除它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如果你一定還要堅持問我要建議的話,最後我想對你說:

去找一件你能夠從中得到樂趣和價值的事情,從它開始體驗焦慮所帶來的動力,去體會你自己另一面的強大力量。

從這裡出發,最終你有可能在你喜歡的事情和不喜歡的事情之間實現平等,不過那要留待我們下次再去繼續討論。

至於說回到焦慮,但凡需要你去克服,去解決的問題,首先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是否已經瞭解清楚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人生中的許多問題,能夠控制就算不錯了,哪裡有那麼多的克服和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