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你是否也會如此:看手機停不下來,刷影片刷到天亮,購物節買到剁手,一天不打兩把遊戲就坐立不安……

恭喜你,你這是上癮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對一些事情或者東西上癮,並且很難透過理智停下來。那究竟是什麼讓人上癮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記得我兒子剛滿兩個月的某一天,他突然發出爆炸般的哭聲,我看他尿不溼乾爽,想到他剛剛吃過奶,便把他豎直了拍,以為他是要打嗝,不對,他還是拼命哭。

我著急了,趕緊檢查他身上是不是有傷,他卻更起勁四肢踢騰著尖叫,但身體上並無異樣。我只好抱著他在房間裡來回走動,依然沒用。

經過大約20分鐘的掙扎,我實在精疲力盡了,索性將大哭大喊的兒子放在床上。伸手開啟手機裡的音樂軟體,憤怒地衝他喊“叫你哭,叫你哭”此時,手機裡傳出了歡快而興奮的旋律,你猜怎麼著,兒子驟然停止了哭喊。帶著滿臉的淚水,咧嘴笑了。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在學習生理心理學的時候,我又想到這件事,突然明白了過來,兩個月的孩子當然不懂得欣賞音樂。他當時的哭喊,很可能是因為中樞神經某個部位,有暫時性的無規則衝動發放。當強烈而和諧的音樂突然出現,打斷了這個電生理現象。使得孩子轉怒為喜了。

試想,當時若不是我剛剛餵過他,看到他那樣哭喊,第一反應應該是:他餓了,會把奶瓶再一次塞進他嘴裡,孩子也會停止哭喊。因為那個年齡的小孩,最大沖動當然是:吃。由於孩子並沒有其他病痛和問題,吃奶引起的衝動,也能停止他腦子裡的無規則神經衝動。但是,原本精神因素——音樂,可以解決的問題,讓牛奶——這個物化主題給取代了。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讓然,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還會不斷地誤解他們。一兩歲的小孩子哭著要媽媽的注意力和情感安撫。但是媽媽正著做飯,順手抓幾塊餅乾給他,也能停止他的哭聲。媽媽便以為孩子是真的餓了,要吃的。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用各種“東西”打發孩子的精神需求。

久而久之,長到十幾歲的孩子,有情感需求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向家長要東西,使得家長很傷心,不明白孩子怎麼會如此“追求物質、缺少感情”。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人在成年之後,這種企圖用物質解決精神需求的做法,成為比較固定的心理模式。 L先生買什麼牌子的汽車,穿什麼牌子的衣服,主要考慮的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希望別人尊重自己。

尊重本來是精神需求,他企圖用物質的方式來實現,並不容易。在高檔車子、高檔衣服裡的L先生由於“精神不夠檔次”,一開口說話就露餡了,結果還是得不到尊重,於是他又換了一部更加昂貴的車子,你認為L先生能換來自己想要的尊重嗎?

這其中還有兩個關鍵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一、替代品往往不能解決原本的需求

。渴了需要喝水,你給他一隻大蛋糕還是解決不了他口渴的問題,人的精神需求不能由物質來滿足。

二、物質需求是負反饋反應,或者說是有止境的需求

。無論你怎麼渴,喝上三大碗水,你也不會想要再喝了,困得要命的人,睡上個一天一夜也就睡不著了。可精神需求卻不同,

常常呈現出正的反饋狀態,

迷戀足球的人越看越要看,愛打麻將的人越打越上癮,愛上網或者是玩電子遊戲的人就更沒個夠了,在網咖猝死的新聞也時常見諸報端。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明白了上面兩條規律,我們應該知道,如果用物質去填充精神需求,不但不可能滿足精神需求,而且會帶來身體和行為的疾病,是很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貪官汙吏們已經有了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財,還在冒著殺頭的危險拼命地去非法斂財,因為他們是企圖用錢財填充自己病態的心理需求,這種不為他們自身覺察的心理需求常常是正反饋的,無節制的,如同強迫症一樣。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身不由己地走上了各式各樣自取毀滅之路,都是因為他們不能辨別自己的心理需求,使用物質作為替代品去填充的結果,吸毒便是其中的極端例子。

目前在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青少年吸毒已經非常普遍,吸毒的原因是精神苦悶,但是毒品這個物化產品怎麼可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呢!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那麼為什麼人們不去設法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呢?為精神需求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

但是精神需求產生的強烈慾望,迫使我們行動,於是我們按照古老的動物本能,習慣性地尋求物質,企圖用習慣的方式得到滿足,結果當然是滿足不了精神慾望,於是再尋找……陷入怪圈。

但,親愛的你,要知道,走出怪圈的唯一辦法,是識別我們隱藏在潛意識裡的心理需求,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所以,如果你也有一些上癮性行為,不妨思考下,你到底想讓它替代什麼樣的精神需求?

人,為什麼會上癮(深度剖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