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你不必對他們好

有些人,你不必對他們好

我們的一生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對他好,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配得上你的付出。

人與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如果一段關係不能守恆,這樣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意義。

古人云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再善良,也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犧牲自己。

網上有一條新聞,一店主好心每天免費給那些早起務工的人提供簡單的早餐。最初收穫的是感激,可供應的時間久了,竟然有人抱怨早餐沒營養,種類少。

甚至有人對店主說,今天的早餐我不領了,我算了一下,我的那份值兩塊八,你把錢給我吧。

對於有些人,你要有所保留,你的好,要給懂得感恩的人。習慣索取的人,一旦習慣了你的幫助,就無法接受你的拒絕。

人心不足蛇吞象,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有些人,你不必對他們好

很多道理都要走過足夠的路,才能切身體會。漫漫人生路,餘生可期,但總歸我們要許給自己一個相對舒心的生存環境。

你懂得愛自己,別人才能尊重你。所以,我勸你,餘生不要再對這些人好,真的沒必要。

危難時,對你袖手旁觀的人

人在低谷時,才更知人情冷暖,自古患難見真情。

有些人有事找你,沒事就把你晾在一邊。當你遇到需要對方幫助的問題時,不是見不到人,就是說風涼話、袖手旁觀。

你曾對他的好,他早已不記在心上了或是故意落井下石。於是,他選擇在你危難時刻無動於衷。

可這種傷害,對於一個把對方當做朋友的人來說,無疑就如同向水中投下了一顆石子,不斷擴散的漣漪在不斷放大傷口的疼痛。

的確人性使然,無條件付出的人,在此類人面前是難以得到尊重的。他們不會感恩你之前的幫助,只會忠實於自己,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越是在危難的時候,越能看清人性,看透人心。要知道,只懂得利用你的人,不配得到你的真心。

對於那些在人生困境時,對你不聞不問的人,不需要再聯絡了,他們不值得你的好。

有些人,你不必對他們好

平日裡,看不起你的人

武志紅曾說過:在生活裡,有一個神奇的規律,一個總想著幫助別人的人,往往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

為什麼有的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那些曾經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兩人,之間漸漸有了差距,也就有了隔閡,這屬於自然而然地社會關係消亡。

正如《增廣賢文》有言道: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人性使然,可以理解。

還有一種人,自己本身平平無奇,卻自我感覺良好,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別人。覺得自己不可一世,瞧不起身邊的人。

他們往往先入為主,帶著主觀色彩頤指氣使。面對此種看不起你的人,我們要學著斷舍離。對待這種人的方式,一是遠離,二是變強到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程度。

關鍵時,反覆觸碰你底線的人

有一種人,日常相處時看似友善,但在關鍵時刻總是會“擺你一道”,他們表面待你情真意切,背地卻是百般算計。這種人看似好相處,實則不可靠近。

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虛偽、自私,嫉賢妒能是這類人的本質。

我們的人生,可以得到機遇的時刻並不多,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透過拼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你人生的關鍵時刻,會遇到一些妒忌你的人,這無可厚非,無論是羨慕嫉妒恨,放在心裡就好,拿出來害人就不對了。

一些人的劣根性就在於此:在不好說話的人跟前唯唯諾諾,在好說話的人跟前卻敢於反覆觸碰對方的底線。

如果你不幸遇到這類人,一定要及時抽身,別讓他成為你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有些人,你不必對他們好

《菜根譚》有云:與人者,與其易疏於終,不若難親於此。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其最後漸行漸遠,倒不如在初見端倪時,就相互遠離。

心理學曾總結,一個人如果習慣對別人好,而委屈自己,那麼這個人往往是一種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習慣用討好的方式與人交往。

可是人生已有了經歷的我們,必須要懂得:對別人好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善良過頭,就是軟弱。

希望我們在餘生裡都能活得灑脫、隨性一些。能夠活得如哲學家安·蘭德所期望的那樣:

“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創出品,抄襲必究/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