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再次漲價,一小時8塊錢,消費者只能被“隔韭菜”?

共享經濟是網際網路發展的產物,尤其是在近些年,共享之風盛行,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有共享充電、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等。

如果說競爭最激烈又發展最好的,莫屬於共享充電寶了,相比共享出行領域,它不僅建設成本低,可收益卻絲毫不比後者少。

從陳歐的街電,到如今美團充電、滴滴充電等各式各樣的充電品牌的出現,這個行業開始趨於飽和。也就是在近日,不少使用者反映,用了共享充電寶之後,發現結算費比以前高了許多,2個小時居然達到了10塊錢!

其實這已經不是共享充電寶第一次提價了,共享充電寶最早面向市場之時,是價格是一個小時1塊錢,對消費者而言,這算是比較合理的價格,何況有了共享充電寶,能夠雖是解決手機沒電的麻煩,相當便捷。正是這兩個原因,共享充電寶迅速風靡國內各大城市。

有了使用者流量基礎後,共享充電寶的廠家們就嘗試了第一次漲價。大約在三年前,共享充電寶由起初的每小時1塊錢來到了1。5塊錢或者2塊錢的價格,對使用者而言,大部分用共享充電的,都是為了解決手機將要沒電關機的燃眉之急,因此,對這次並不算過分的漲價,並沒有多少不滿。

或許初次漲價只是共享充電寶廠商們對消費人群的試探,同時也嚐到了甜頭。顯然,消費者們的反應,讓廠商覺得,市場上已經離不開共享充電寶,是時候進行第二次漲價了。緊接著便來到了2。5元每小時甚至3塊錢每小時。

如果市場上統一定價倒還沒什麼,可事實卻是,共享充電寶的許多廠商們為了爭奪市場,讓更多商家安裝自己的產品,於是和商家門店簽署這樣的一個協議,共享充電的單價,商家可以自己制定。

對商家門店而言,這絕對是難以拒絕的誘惑,自己不用投資,只需藉助自身的使用者流量基礎,便可以賺一筆外來之財,而且價格自己說了算,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導致了不同的地方,使用共享充電寶的價格也不盡相同。在較為偏僻的地方,共享充電寶在兩次漲價之後,大約定格在3塊錢左右;而商場、旅遊景區則分別達到了6塊錢、8塊錢每小時不等的價格;像KTV等娛樂場所,共享充電寶的單價更是達到甚至超過了10塊錢每小時的誇張程度。

要知道,國內電費的價格普遍在8毛錢每小時左右,對比如今共享充電的價格這利潤翻了十倍左右,再結合市場之大、使用者之多,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在市場下沉後進行流量變現,是許多國內許多行業的發展思路。可共享充電專案顯然操之過急了,面對這樣的價格,難道消費者們只能接受?

誠然,共享充電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只不過如今的單價與其作用的顯現已經不能算匹配了,大張旗鼓的“韭菜收割”,最終還得消費者來買單,吃相實在是難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