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帶孩子不被感激,還被兒子嫌棄,老母親:“我都不如保姆啊”

都說,

養兒防老。

父母養大了兒女,圖的就是自己的老年,能夠有所依靠。

父母可以說,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也就變老了。

孩子是父母養大的,所以父母老了,孩子養父母自然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總是會有一些兒女,會寒了老人的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可以做到掏心掏肺,傾盡所有,可是兒女對父母的愛,未必就能夠做到這樣了。

父母總是想要把最好的都給兒女,可是兒女呢?

總覺得在父母老的時候,能夠讓父母不缺吃,不少喝,這就算是自己盡了孝心了。

真正的“孝”,是這樣嗎?

提起兒子,要說最傷心的,應該就是劉阿姨了。

劉阿姨從年輕的時候,就一個人拉扯兒子長大,說起劉阿姨這一輩子,也真是挺不容易的。

二十歲剛出頭的時候,就結婚了,結果孩子剛剛三歲,丈夫就去世了。

婆家人說劉阿姨命硬,剋夫。

在劉阿姨的丈夫去世不到一個月時,劉阿姨就被婆家人趕出來了。

劉阿姨帶著兒子沒有地方去,當時帶著孩子回了孃家,可孃家還有嫂子,也容不下他們母子。

在孃家住了不到三天,劉阿姨帶著兒子搬出去了。

那個時候,日子非常的苦,可劉阿姨從來不捨得讓自己的兒子受委屈。

當時,親戚朋友都看劉阿姨苦,就勸劉阿姨帶著兒子改嫁,有個男人依靠著,日子能好過一些。

可是劉阿姨不肯,她怕自己再婚了,兒子會受委屈,就這麼一個人帶著兒子過,就算日子苦,她都一個人撐著。

終於,把兒子拉扯大了,自己也就老了。

劉阿姨的兒子也算是有出息,上了大學,畢業後又考上了公務員。

劉阿姨看著兒子有了工作,心裡也真是高興得不得了,逢人就誇自己的兒子有出息。

為了能夠給兒子在城裡買房,劉阿姨賣了老家的地,還有房子。

兒子結婚前就買好了房子,因為劉阿姨在農村也沒有落腳的地方,就跟著兒子在城裡住了。

後來兒子結婚了,劉阿姨也就一直跟著兒子,兒媳婦在一起生活了。

劉阿姨在兒子結婚以前,就一直打工,一個月也能掙兩千多,不算少,平時也夠自己和兒子的生活費了。

而兒子的工資,劉阿姨從來不要。

兒子結婚後更是如此,劉阿姨不要兒子一分錢,家裡的開銷,都是自己承擔。

當時,劉阿姨自己撐著這個家,兒子、兒媳婦誰也不說什麼。

可是後來,因為要帶孩子,劉阿姨不能出去工作了,自然也就沒有了收入。

而這些年的積蓄,都拿出去給兒子結婚用了,自然也就沒有了錢。

而家裡的開銷,也就落在了兒子和兒媳婦的身上了,也因為這個,劉阿姨被兒子和兒媳婦看成了吃閒飯的了。

劉阿姨之前在家裡,供著兒子和兒媳婦的生活費,他們不懂得感恩。

可一旦自己不能出去工作了,雖然是在家裡幫他們帶孩子,做家務,可在兒子和兒媳婦的眼中,仍舊覺得劉阿姨一無是處,反而是讓他們養著。

劉阿姨兒媳的性格,屬於那種比較自私,潑辣,並且還比較懶惰的人。

平時家務活一點也不做,孩子的衣服,她從來沒有洗過一次,並且自己的衣服,也從來都不洗。

往往都是衣服髒了,就直接丟在了沙發上。

而劉阿姨也形成了習慣,看見有髒衣服就直接拿去洗了。

可是,不管自己怎麼做,兒子和兒媳婦也從來不會念著自己的好,反而還經常挑剔劉阿姨的毛病。

兒媳婦挑剔婆婆的毛病,在所難免,畢竟婆媳之間本身就不好相處,容易有矛盾。

況且,兒媳又有幾個是真心真意對婆婆好的呢?

可是,讓劉阿姨失望的,是自己的兒子。

兒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恨不得把心都掏出來給了兒子,倒是兒子長大了以後,一點也不體諒母親的不容易。

兒媳婦不孝順自己,兒子心裡也完全沒有母親。

劉阿姨自己帶孩子已經夠辛苦的了,承擔了家裡的所有家務活,更是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每天都腰痠背痛。

兒子和兒媳婦回來以後,還要看他們的臉色,聽他們的使喚。

前一段時間,就因為劉阿姨帶孩子出去玩,回來的也是晚了一些,孩子到家後又鬧了好一陣,所以劉阿姨做飯也就晚了一些。

兒子和兒媳婦下班回家後,看見飯菜還沒好,結果兒子心裡不高興,兒媳婦直接擺臉子,索性進了臥室裡,自己點了外賣。

等到劉阿姨飯菜做好後,叫兒媳婦吃飯,兒媳婦直接一句:

“等吃你做的飯,都得餓死!”

劉阿姨知道,這是兒媳婦不高興了,自己的心裡也覺得委屈,沒再說話,飯也沒吃,就抱著孩子回了臥室。

看到自己的老婆跟母親有矛盾了,劉阿姨的兒子,一點也不覺得是自己和老婆不理解母親的辛苦和不容易,只是一味地責怪自己的母親。

隨後,劉阿姨的兒子就去對劉阿姨說:

“媽,本身就是你做飯晚了,你怎麼還生氣了?

我們上了一天的班了,真的很累了,再說了,在這個家裡,我們沒少你吃喝,尤其是我媳婦,她對你也算孝順了,你怎麼不知足呢?”

聽了兒子的話,更加讓劉阿姨傷心。

劉阿姨抹著眼淚說:

“我知道你們工作辛苦,可是我在家裡也不容易,不是我非要靠你們養著,我也能夠出去工作。

如果不是為了幫你們帶孩子,我自己也能掙錢,現在在家裡我還不如保姆呢?

乾的比保姆都多,一分錢不掙,還要看你們的臉色。”

聽了母親的話,兒子不覺得是自己和老婆的不對,反而覺得這是母親在矯情。

劉阿姨第一次覺得這麼失望,可是畢竟她是母親,始終狠不下心來說搬走,也捨不得孫子。

最後,她選擇繼續容忍下去。

往往父母們都是這樣,為了兒女們無怨無悔的付出。

有些兒女,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也能夠回饋給父母更多的溫暖。

但是,也有一些兒女,總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好,是天經地義的。

因為從小就享受慣了父母的“付出”,所以長大了,依然覺得做個“巨嬰”是一件很應該的事。

捫心自問,這真的是一個做兒女該有的樣子嗎?

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在子女成年後,變老的速度會變快很多,所以不要讓“自私”矇蔽了自己的雙眼,不要讓“理所應當”的索取,遮蓋你的良心。

對父母好,你有義務。

-END-

作者介紹:末小北,新銳情感作家。希望用簡單的字,能溫暖到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