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成名前都在幹什麼? 幾年不下山 跟隱士一起養鵝?

開元八年底或九年初(公元720或721年),在成都浪蕩了差不多一年的李白一事無成,多少有些不得已返回了自己讀書的匡山。回來的時候正是冬天,山中風光無殊,依然是“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唯一可能有所不同的,是長時間無人居住的書屋外面生出了新竹,已經密密麻麻快逼到房子了(“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回到屋裡,稍微打掃一下胡床和書箱,就見到老鼠和蠹魚四處亂竄(“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這些淒涼的場景都被他寫入描述他回大匡山所見所聞的《冬日歸舊山》。這正是遭受人生第一個挫折的少年李白,回到原點最真實的心聲寫照。

李白成名前都在幹什麼? 幾年不下山 跟隱士一起養鵝?

不過,好在此時的李白還年輕,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因此只是稍微自我傷感了一下之後,立馬又打起了精神。在這首詩的最後兩聯,人們會驚訝地發現,那個熱情洋溢的天才少年居然又回來了。他不僅表示自己要從頭再來,還發下誓言,此次復讀之後,就再也看不上曾對他愛理不理的四川官員了。他要走得更遠,要去用自己才華征服整個大唐帝國!(“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李白成名前都在幹什麼? 幾年不下山 跟隱士一起養鵝?

在這首詩中說到的事情,李白是說到做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隱居大匡山讀書,修身養性,再也“不跡城市”。直到4年之後學成下山,在巴蜀大地做了最後一番遊歷之後,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從渝州買舟東下,再也沒有主動回過巴蜀這個第二故鄉了。

在李白自述生平的《上安州裴長史》一文中,對他此次返回匡山之後的行為也有過詳細的描述:與一個號東巖子(或作東嚴子)的隱士在岷山之陽隱居,幾年都不曾踏足山下一步。平時沒事的時候,兩人就飼養各種珍禽,數量多達千頭。大概是養得太過馴服了,這些珍禽一點都不怕李白和東巖子,能直接就在兩人手掌上啄食飼料。大概是因為當時這種建立野生動物園的行為比較少見,所以就連管轄當地的廣漢太守都聽說了,還親自跑過來檢視。在目睹李、東二人親手餵食的場面之後,這個廣漢太守將兩人作為本地的有道之士向上推薦過,只是李白、東巖子二人都沒有去。

李白成名前都在幹什麼? 幾年不下山 跟隱士一起養鵝?

對於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後人大多持肯定態度。唯一有所爭議的,就是李白此時隱居的岷山之陽是哪裡?由於岷山是成都平原西面的一座漫長的山脈,所以郭沫若就認為,李白隱居的地方可能是岷山支脈的青城山。說青城山是岷山之陽也沒有什麼錯,問題就在於廣漢太守還在綿陽以北,要他拋下公事,跑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專程看李白玩鳥,這似乎不太現實。所以多數學者還是認為,李白應該就是在江油附近的大匡山隱居。

李白成名前都在幹什麼? 幾年不下山 跟隱士一起養鵝?

不過,這段記載有趣的是養鳥這個設定。雖然李白號稱自己養的是珍禽,但十有八九都可能是鵝。養禽類,修身養性,這是道家的標配,也能和李白喜歡修道,廣漢太守以為他們是有道之士對應得上。在禽類之中,道家又特別看重鵝,因為他認為鵝引頸屈伸的動作類似導引吐納之術,有助於他們修行。很顯然,李白這段時間養鵝養鳥,就是跟東巖子學習養生的道術。這極有可能是他因為狂傲而導致干謁失敗的反省。或許他已經意識到失敗的緣由,回到匡山痛定思痛,想透過這些修行方式來磨鍊意志,使得自己的脾氣沒有那麼衝。大概也就是這段時間之中,李白完成青少年的最後蛻變,到了開元十二年(724)的時候,這位詩人結束了自己讀書生涯,終於要從小小的青蓮鄉,走向整個大唐帝國了。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