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前些天有個朋友,以為人父母的角度,給了大木一個話題,陰柔之風給國家帶來的災難,如她所說,歷史上也有崇尚男性陰柔化、女性化的朝代,下場都不怎麼好。

現代的娛樂導向,明顯就出現了問題,脂粉氣濃厚的小鮮肉、小奶狗大行其道,一直持續下去,肯定會帶偏下一代的價值觀。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如果單純站在性別差異角度,這位朋友說得很對,當下的娛樂導向,確實有問題,教育部也在2021年1月28日,透過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答覆,明確提出要注重“陽剛之氣”培養。

但是站在文化歷史的角度,這位朋友所提供的資料,包括當下很多同類型內容,都跟我知道的,以及最近查到的資料,存在著很大分歧。

歷史上崇尚男性陰柔化、且符合結局不怎麼好標籤的時期,我能想到的,就是魏晉南北朝,衣著審美偏女性化,脂粉也不再是女性專屬。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可這些跟當時的封建割據,持續不斷地戰爭,都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兩者一個是文化,一個是政治,並不能一概而論。

而且陰柔之風的盛行,是因為氏族門閥不思進取,盛行奢靡之風。

放在尋常百姓家,飯都吃不上,哪裡有功夫去趕時髦,史官記載的,往往也都是名士嗑藥、酗酒、說騷話等風流韻事。

若是單憑這些名士風尚,就給一個300多年的大時代,扣上一頂陰柔的帽子,是不是有點以偏概全呢。

當然,我意思不是國男娘化就是好事。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自古男剛女柔,什麼是剛?光是魏晉南北朝的“陰柔”標籤,就已經足夠說明,強壯的體魄,才是現代多數人心中的“陽剛之氣”。

這裡還沒算現代很多同類型內容,也都是圍繞“體魄”的強壯與否大肆渲染,連帶著還衍生出一系列國男陰盛陽衰、資本主義文化入侵陰謀論。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其實大可不必,別的不說,如果真是文化入侵,大家還會看到那麼多好萊塢硬漢大片嗎?想都不用想,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大家能看到的,也只會是保加利亞妖王之類的男主角。這才是真的娘。

直接從源頭掐斷,禁止硬漢大片出口,豈不是更好嗎。

可能會有人覺得,大木肯定是忽略了東西方的體質差異,黑人白人天生體質強,人家文化入侵,根本不需要禁止硬漢大片出口,因為國男練不出那一身的腱子肉。

講道理,這才是對國男最大的誤解。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既然是站在體魄的角度,那大木就先從體魄的角度來說。

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這些時期,總體來說都是以武為榮,秦始皇完成統一,漢朝更是把匈奴攆得雞飛狗跳。按時間來算,古羅馬帝國的覆滅,可能有部分原因,就跟四處逃命的匈奴有關。

如果覺得年代太過久遠,又沒有直接證據,無法對比。

那我們再說現代,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會分泌一種名為“睪酮”的類固醇激素。

這種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增強體能、力量、免疫等功能,這也是男女體質差異懸殊的原因之一,一個成年男性睪酮的分泌量往往是女性的20倍左右。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而根據大木查到的資料,在生理可用睪酮量上面,黑人是158。6,白人153。5,黑人體質強於白人的判斷,是準確的。

但是日裔卻是161。3,華裔更高171,而且是國內長大的華裔高於國外長大的華裔。

大夥不用質疑資料的權威性,資料出處我會放在最後,都是被很多人驗證過的。更是不乏出自南加大、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統計報告。

所以說,國男想要練出黑人白人那樣的肌肉,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耗費時間相對更短。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只是以前國男普遍條件不夠,想要練肌肉,卻達不到足夠的營養補充,現在條件足夠了,卻還沒完全將健身當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還有就是文化屬性以及審美觀念的差異,現在多數人即便去健身房,想的也都是怎麼減重瘦身,而不是增重練成大肌肉。

說白了就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出於或這或那的原因,本族男性放棄了一個很大的種族優勢,但顯而易見,這種程度的取捨,想要撿回來並不難。

那麼大家說,資本主義想要文化入侵,需不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所看到的硬漢大片,只是文化入侵的障眼法。

畢竟日韓這樣的案例就在眼前,他們自身,並不具備完整的媒體控制權。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不過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問題,其實是國人對陰柔和陽剛定義出了問題。

真正的陽剛之氣,並不是特指男性長得有多壯,肌肉塊頭有多大,而是男性的行為舉止、性格意志足夠剛強、剛正。這才是一個民族該有的精神脊樑,男性該有的陽剛之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不是一些小鮮肉影片就能抹得掉的。更不是跑到那些影片下方,評論商女不知亡國恨,就能解決的問題。

否則從宋朝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崇文抑武,豈不就直接影響到了後世百代嗎?自此文化傳承上千年,若真是那樣,說得嚴重點,從孃胎出來,就自帶娘化屬性。

于謙文臣出身,挽救明朝於危難,他娘不娘?

國男“娘”化,出門化妝愛減肥,就缺乏陽剛之氣?

正學先生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慘誅十族,他娘不娘?

京劇大師梅蘭芳,舞臺上美麗大方,身段妖嬈,侵略者面前寧死不低頭,不唱一句戲,娘不娘?

歷史上類似的案例太多了,不乏一些先天體弱多病的,但是在民族大義上,沒一個孃的。

教育部所做出的那個答覆,加強體育制度頂層設計,其實只是一方面,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正確樹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這才是根本。

並不是男孩子長得瘦弱、好看,就缺乏陽剛之氣,出門化妝,就肯定娘,這都是表面,最終還是要看內在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是現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對“陽剛”與“陰柔”的定義,產生這麼大的偏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