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近期,電視劇《長歌行》與《驪歌行》正在熱播。這兩部以唐朝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製作精良,角色選擇也恰當而用心,一群俊男靚女,看起來頗為賞心悅目。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其實《長歌行》與《驪歌行》不但劇名相似,內容題材也是相當地接近。更巧的是,兩部劇中都有太子這一角色,而且他的人物設定也大致接近。

不過,這兩部劇所反映的歷史時期還是稍有差異的。《長歌行》的故事發生在貞觀初年,而《驪歌行》則要稍晚一些,大概是在貞觀中後晚期的樣子。

表現在劇中就是《長歌行》中的太子尚在少年,而到了《驪歌行》中則早已長大成人,能夠獨當一面了。

其實,《長歌行》與《驪歌行》劇中的太子的歷史原型,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這個人在貞觀時期可並非是默默無聞之輩。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承乾出生於武德三年,此時李世民還只是秦王,正忙著四處征戰,無睱顧及孩子的撫養與教育。

不過,當時貴為天子的唐高祖李淵倒是對這個孫子表現得頗為喜愛,不但封其為恆山郡王(武德七年又徙封為中山郡王),還親自為其賜名為承乾。

儘管這只是他出生地點承亁殿的名稱,但賜名出自身為皇帝的祖父,意義則大有不同。另外,承乾二字所承載的器重和期望,也是不言而喻的。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並架空唐高祖李淵掌握了朝政大權。不久,李淵主動退位禪讓,李世民就此登上了大唐的權力之巔。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世民登基後,李承乾也隨之被封為皇太子,早早地就確立了儲君的地位。此時,李承乾年方八歲。

李承乾自幼聰明穎悟,頗受唐太宗的喜愛。不過遺憾的是,李世民的這個愛卻與大部分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是具有攻擊性和傷害性的。

他找了一大堆儒學名士給李承乾作老師,而這些老師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地給他的日常行為挑刺,並以聖賢標準來要求李承乾。

另外,在李承乾十二歲時,李世民就開始讓他獨立處理政事,並在自己出巡時,安排讓太子監國,全然不顧他還是孩子的現實。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世民希望以這種方式,督促這個讓自己寄予厚望的兒子,儘快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合格儲君。

雖然,此時的李承乾表現還算得體,沒有出什麼大的紕漏。但這種繁瑣的軍國重政帶給李承乾的心理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李承乾身邊都是一些只會用挑剔的眼光找茬的道德完人,他又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哪裡能夠承受得了這麼多壓力和負擔。

沒過多久,李承乾的心態就有了微妙的變化。他開始變得善於偽裝自己,在李世民和老師們面前,他言必稱聖賢,謹言慎行,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而離開了老師們和李世民的視線後,他就又變成了另外一副樣子。整天花天酒地,喝酒玩樂,與一幫宦官和戲子們鬼混,盡情地釋放著自我。

等到老師們聽到了風聲,前來向他進諫時,他卻又正襟危坐,非常誠懇地向老師們道歉,作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明主模樣。這倒讓老師們就算是有心挑刺,卻也無從下口了。

不過,讓李承乾沒想到的是,他的所作所為,還是不出意外地傳到了李世民的耳中,讓他對李承乾慢慢心生反感。

想想也是,一個十幾歲小屁孩想與一幫早已厚黑到了骨子裡的老傢伙們鬥心機城府,多少還稚嫩了一點。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承乾在幼年時期經歷了一個孩子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再加上從小就有足疾,行動不便。壓力與自卑,慢慢讓他的心理發生了一定扭曲,漸漸成為一個文過飾非,心口不一的人。

另外,巨大的心理壓力也讓他開始向外界尋求感情上的慰藉,李承乾喜歡上了一個太常樂人。

所謂太常樂人,就在太常寺下轄的負責在宗廟祭祀以及重大宴會活動上演奏音樂的服役之人。

李承乾成天和他膩在一起,無以自拔。更離譜的是,這個太常樂人,還是個男的。

李承乾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稱心。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不出意料,李世民很快便知道了這件事。他勃然大怒,下令讓人將稱心處死,並連座處死了李承乾身邊另外幾個與此事有關的侍從。

李承乾不敢對父親表示反對,只能偷偷地在私下暗自哀悼自己的愛人。他讓人在自己宮中建了一所祠堂,並在其中塑造了稱心的泥偶,安排宮婢早晚祭奠。

李承乾自己也多次前往祠堂憑弔,他在那裡痛哭流涕,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沉溺在悲傷和思念之中無以自拔。此事過後,李承乾託詞自己有病,有好幾個月都沒有參加朝會。

李承乾有個弟弟,名叫李泰。李泰為人機敏聰慧,又會刻意討好父親,頗為唐太宗所欣賞,每每都會搶了李承乾太子的風頭。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世民對李承乾心懷不滿,事事苛求,而李泰卻蒙李世民寵愛,獎賞不斷。在這種情況下,李泰開始廣結朋黨,慢慢有了對李承乾取而代之的想法。

李承乾也敏銳地預感到了李泰的野心,擔心自己被廢黜,不免對李泰起了怨毒之心。他暗中找來刺客封師進、張師政、紇幹承基等人,令他們去刺殺李泰。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次刺殺並沒有成功。

暗殺李泰的不成功,讓李承乾開始恐慌,生怕此事被李世民知道後會廢黜自己的太子之位。

於是,在身邊親信的鼓動下,李承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仿照李世民當年在玄武門之變時做法,發動叛亂。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勾結漢王李元昌、侯君集、

李安儼

趙節、杜荷

等人,計劃縱兵攻入西宮,進而脅迫李世民提前傳位給自己。

不過,還沒等李承乾佈置停當,齊元李祐就在齊州謀反了。在追查齊元李祐謀反事件中,紇幹承基被牽連其中。

紇幹承基經不住酷刑,將太子謀反之事和盤托出。李世民聽說後大為震驚,他下令把李承乾幽禁起來,並安排重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嚴查此事。

長孫無忌等人查明李承乾謀反之事屬實後上報,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李世民也不好再袒護李承乾了。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他下令賜死了漢王李元昌,並誅殺參與陰謀的侯君集等人。對於李承乾,李世民卻始終沒法硬下心腸,最後還是網開一面,只是將他貶為庶人,流放到黔州安置。

李承乾從此離開了長安,畢其一生再也沒能回來。貞觀十九年,已經成為庶人的李承乾病死於黔州。

這個時候,李世民又念起這個被廢黜的太子的好來。他悲痛得無法參加朝會,並下令以國公之禮來安葬李承乾。不過,這恐怕已經為時太晚了。

電視劇《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李世民曾對這個太子期望頗深,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下,愛之也深,責之也切。卻全然沒有考慮到自己施加給孩子的巨大壓力,孩子本人能不能承受。

李承乾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心態發生了扭曲,連性取向也變得錯亂。而李世民對於自己孩子的這種變化的處理,無疑是簡單而粗暴的。

這樣做的後果,是讓李承乾與父親的關係更加疏遠,在客觀上也更加堅定地將兒子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就這樣,李承乾成為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因性取向錯亂而被廢黜的太子。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而李世民攻擊性和傷害性的愛以及望子成龍的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則讓他永遠失去了那個曾經聰明乖巧的兒子。

李世民的失敗的親子關係,恐怕要給現代那些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父母們一記當頭棒喝,真的要警醒啊!

參考資料:

《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注:

本文由

閒人歷史故事

《長歌行》與《驪歌行》中太子的歷史原型,因性取向錯位而被廢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