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這四句中前兩句是金聖嘆說的,後兩句是白話新編,是當代人為了湊齊四大名著的狗尾續貂。說“女不看紅樓”,其實也有說“男不看紅樓”的,那就男女都不看了,難不成只有陰陽人才可以去看《紅樓夢》——這不是瞎扯麼?

《三國演義》的本質是一部悲劇,各路英雄叱吒風雲、精彩紛呈,但最後天下歸晉,與這些縱橫九州的英雄們有什麼關係?這種結局會讓人產生一種命運無常的虛空感,前期越是精彩宏大,讀後越是掩卷嘆息,虛空得讓人懷疑人生。

這種人生激情英雄萬丈之後的幻滅感,是人到了一定年紀領悟最深的。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英雄事蹟最終都是“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是天下人的悲傷,不是英雄獨有。但是熱血澎湃的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最終都化作時代的灰塵,這種反差是巨大的,也最容易打動看破紅塵來來去去的老年人。

是非成敗轉頭空,哪當燭下長太息——想不產生負面情緒,就老不讀三國。

《水滸傳》展示的是人性的惡,是一部赤裸裸揭示人性大惡的現實批判小說。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實際上要讀懂《水滸》,同樣需要了解世事的無奈,人性的妥協,才會理解後期梁山好漢投降並攻打方臘的情節——這本質是一本投降主義內涵的小說。

然而少年們未經世事,是非觀、價值觀、世界觀均未成熟,容易誤以為書中打著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幌子作惡的行為是現實,誤以為闖蕩社會靠的是哥們義氣,從而做出一些無視法制、道德的事情。

混淆了小說和現實,在人生中受到那些瘋狂暴力的影響,當然非長者所願——所以少不讀水滸。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其實都一樣

其實人性都一樣,《水滸》投降之後就不好看了,大多數人只喜歡看到聚義廳排座次,就好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死,便沒有多少意思了,那些精彩的,激動人心的人物和事件都一一遠去,留下最終都是無盡的唏噓。

因為少年讀不懂宋江的投降,也讀不出三國一統後的英雄蒼老,而三國中的激情是以家國為重的,不像水滸中的激情是以惡勢力為主。年輕人讀三國,激發的是蒼生社稷之心,讀水滸,則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你是要學“黑旋風”亂殺無辜,還是學“鼓上蚤”偷雞摸狗?

一部小說,在最精華的,最打動人的時候提供的不是向上的英雄形象,而是為非作歹的社會敗類,有一定常識、見識的人(年齡大的人)能分辨藝術加工和現實生活,年輕人則不一定。

所以少不讀水滸,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是書皆可讀

至於“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本來就是瞎扯,沒什麼好說的。一個魔幻小說,一個愛情小說,勢必會對年輕人的成長產生一些引導,特別是《紅樓夢》,掛著愛情小說的幌子,其實也挺魔幻的。

為什麼女的不能讀?是怕大家閨秀們都得林黛玉的公主病?

為什麼不想想別人都學薛寶釵、薛寶琴呢?

天下就沒有不可讀的書,只有浪費時間的垃圾書。

這也不許讀,那也不許讀,難不成天天八榮八恥?

書是什麼?書的文明的視窗。只是視窗而已,並非全部世界。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是古人云,對於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也沒有什麼參考意義了。法制健全的今天,也不會有小孩子去學梁山好漢,即便早二十年,要學也是學小馬哥和古惑仔。

文化的進步、開放、多彩讓人們的認識、認知都提高了很多。

讀書對人的性格養成有影響,但絕非全部。

咱們不能指望讀一本書就提升了價值觀,也不用擔心讀一本書就教壞了一個人。

如今對四大名著的賞讀——注意,是賞讀,就是帶有欣賞味道地去讀,和我們去讀其他世界名著沒有什麼區別。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作何解釋?

脫離了時代的三國風雲激盪,梁山聚義排位,師徒西天取經,公子美人紅樓都無法在今天和年輕一代發生價值觀的共振。

它們會引導我們的文藝欣賞,但不會讓我們變成好人或者壞人。

所以想讀就讀,管他什麼男女老少。

別人說這些個,只是為了湊成四句,看上去像打油詩而已。

不用想太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