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北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神奇的朝代。它憑藉商業繁榮聞名,以倡導文學發展著稱,形成了歷史上一段文藝繁榮的時期。在北宋的官場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重文輕武。如果想要升職,北宋的武官們必須透過學習文化知識才能夠繼續晉升。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讓宋朝的不少武將,不止會帶兵打仗,還能揮筆寫下傳世的詩篇。他們的名字也被錄入詩集中,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武將如此,北宋的文臣更是個頂個的大家。他們有的醉心教育,有的征戰沙場,有的研究人生哲學。總之,都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了一番成就。但除了專注自己領域之外,有些大家還玩起了跨界。比如在當時官居高位的范仲淹。他不僅詩文好,還能帶兵打仗,而且做官能想到國家和人民,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不過,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不是歷史上有名的范仲淹,而是他曾幫助過的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本來要去戰場殺敵來報效祖國,可經過範老師的引導最後走向了學術研究的道路。他就是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張載。

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必定是和其他人存在不同的。張載也一樣。他出身不錯,父親在朝廷做官,他跟著家人住在京城,生活過得平淡而幸福。張載不像其他高官家裡的紈絝子弟們,父親始終教導他要認真讀書,並給他找來了非常好的老師。小小的他,一直特別熱愛學習。張載本來可以在父親的關懷下茁壯成長,可這樣的生活,一下子就因他父親的過世而改變了。

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張載失去了父親,輾轉回到了老家生活。可艱苦的日子並沒有打倒這個孩子。他苦讀兵書,日夜研究兵法,和他的父親一樣關心民生。希望未來有一天,自己可以上戰場為國殺敵。小編覺得,從不少詩文中,都能看出北宋文人身上這種剛勁的氣節。

他們可以被打敗,但是心裡絕不會屈服。這樣的民族氣節正是這個時代的象徵。正在這時,名相范仲淹帶著朝廷的大軍,在他老家這一代駐紮下來。張載正愁自己一身的才華沒有得到發揮,於是揮筆把自己對戰法的一些見解寫成了一篇文章。

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范仲淹看到這篇文章後,被張載的文采吸引。但這些見解在他看來十分幼稚,肯定出自一個從來沒上過戰場也沒有軍事經驗的書生筆下。不過,范仲淹畢竟是大家,他心胸寬廣,看出這書生並不是當大將的材料,就想勸他去認真學習。於是,張載得到了覲見這位大名人的機會。

在和範先生的交流中,他看出了自己思想的幼稚,也看到了自己同大師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刻,他所有的沾沾自喜和心裡的驕傲全都被打敗了。范仲淹用自己的人品和實力,讓初出茅廬的張載折服了。

他本志在沙場,卻被高人引導棄武從文,走進北宋的大理學家張載

在範相的引導下,張載開始朝著學術方向發展。他潛心讀書,幾年後終於考得了功名。更為重要的是,他發現了自己的兩個表侄程氏兄弟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在張載的影響下,程氏兄弟研究的勁頭更足了。三人常常忽略輩分和年齡,在一起暢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理學的思想就在這些閒談中,慢慢成長起來。

小編覺得,年輕的張載也好,程氏兄弟也好,他們都是受到了大家的引導,走上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憑藉著自己的悟性和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並且留名千古。所以,人不光要自己勤奮,還要多和大家請教,學習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