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背後:一場軍方大佬們的驚天密謀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蘭亭集序背後:一場軍方大佬們的驚天密謀

說蘭亭盛會是中國歷史最為著名的名流雅士聚會,估計沒有多少人會有異議。當時的召集人,後來被譽為一代書聖的王羲之在這次聚會上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兩千年來一直在書法上成為幾乎不可撼動的標杆,至今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蘭亭集序背後:一場軍方大佬們的驚天密謀

這場聚會也一直被後人認為是一件極盡風雅之事:吟詩作對,曲水流觴,風雅莫過如此。

然後在蘭亭盛會之後的1650多年之後,西泠印社出版的一部《蘭亭序解讀》,(作者吳大新)推翻了傳統的說法。作者認為:永和九年的蘭亭會,並非“文人雅集”,而是王羲之主持召開的事關東晉命運的秘密政治軍事會議。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當時的時代社會背景:

史載,西晉分19州,東晉立國,僅得8州。當時,東晉、前秦、前燕一直處於對峙的戰爭狀態。東晉王朝雖然自立國以來就一直試圖北伐復國,但是因為將相(恆溫和殷浩)不和,導致北伐多次以失敗告終。

永和八年,殷浩率領北伐大軍,在淮河一帶與敵軍對峙,東晉形勢,危如累卵。而蘭亭所在的會稽,正是戰爭的大後方。

從後世看,一代書聖的光芒,常常掩蓋了王羲之當時的身份。

王羲之畫像

當時的王羲之,還沒有被人們稱為書聖,甚至他的書法,在當時還存在爭議,以為“不合古法”。人們對他更為熟悉的認識是會稽內史加右將軍。書法不過是他的副業而已。他背後的家族,更是赫赫有名,是東晉四大門閥之一。琅琊王氏,在東晉,可以說權傾一時。元帝渡江,就是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的提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王羲之的家族和詩人謝安的家族。

當時的會稽,連年旱災,百姓只好用樹皮充飢。

“如此江山參照下,奈何心事菊花邊?”

與東晉王朝關係如此密切的王羲之,在這樣的局勢下,如何會有心情招朋引伴,縱酒放歌?東晉有難,作為門閥子弟的王羲之如何可以置身事外,無動於衷?

在王羲之早年的仕途生涯中,他曾多次仕途調節恆溫和殷浩的關係,但是均無結果,所以主動降級到會稽。即便是降級到會稽的王羲之,在朝中依然具有不可小覷的能量。

我們來看蘭亭盛會的人員:蘭亭盛會,王羲之邀集了42人,其中軍方有22人,省軍級的幹部,有五六人,前線將領3人,其中兩人後來在前線戰死。只有謝安一人是文人雅士,但他同時也是東晉有名的政治家,曾經指揮過淝水之戰,他背後的謝氏家族,更是東晉勢力最大的政治力量之一。

蘭亭集序背後:一場軍方大佬們的驚天密謀

這樣一群人,在風雨飄搖之際,千里迢迢趕往紹興,怎麼可能是為了一場風花雪月的雅集?

當時狂愛蘭亭集序的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傳》,就是他親自撰寫,在玄武門事變奪得皇位之後,對於戰亂的背景輕描淡寫,導致了一場歷史的誤會。

蘭亭集序真實的故事,反倒被忽略了。

編輯:阿目

點選藍色小字“

微拍堂

”進入吾廬線上拍賣,遇見當代文人書畫,收藏從這裡開始。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